兰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稳定增加。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15.51亿元,同比增长13.61%。各项贷款余额1188.9亿元,同比增长9.1%。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76.94亿元,同比增长17.0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87.75亿元,同比增长18.23%。 保险业务稳步发展。全市承保总额达1748.03亿元,保险业务收入21.29亿元,同比增长14.27%,支付已决赔款0.44亿元,同比增长13.17%。 九、城市建设 城市绿化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地面积稳步增加。2006年全市新增城市绿地516.47公顷。全面实施《兰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方案》,清洁能源改造计划全面启动,积极寻求新的清洁能源和洁净煤技术并见成效,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城区空气质量三级和好于三级的天数达到325天。按照“123”蓝天计划的要求,加快出租汽车“油改气”工作,全市在营公交车、出租车双燃料改造任务已全部完成。积极开展“创模”工作,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增强了招商引资能力。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围绕巩固“两基”成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三大战略重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类学校在校学生62.76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4.4万人,普通中学21.6万人,小学25.03万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普通中学升学率81.23%。近郊四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92.83%。 继续推进“文化兰州”建设,加快文化资源重组和体制创新,文化事业再创佳绩。成功举办了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书画展和全国《第十九次新人新作书画展》两大型展览;圆满完成了第五届黄河风情文化周暨第二届中国·兰州水车节文艺表演活动。《梁宫秘史》参加了“红色七月”新剧目调演暨第二届“红梅奖”评选活动。 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21个,设置床位14164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366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13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乡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建成标准化村卫生所50所,对“标建”村卫生所的村医进行了“三基”培训,乡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在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中成绩优异,列金牌、奖牌榜和总分榜的三项竞赛总成绩第一。群众体育投入不断增加,人民体质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市民健康素质,围绕省运会,精心筹划举办了贯穿全年的迎省运全民健身系列主题活动年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浓厚氛围。在全市广泛组织开展了国民体质监测活动,免费测试4000余名市民。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全市常住人口327.01万人。户籍总人口313.6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03.8万人。在户籍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85.69万人,比上年增加1.76万人;农业人口127.95万人,比上年增加0.14万人。 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2765户,参保职工19.6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事业单位达到4291户,参保职工58.8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54.43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18元,比上年增长10.42%。人均消费性支出 7469元,同比增长4.02%。其中衣着、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类分别增长8.66%、6.66%、3.65%及14.88%。农民人均纯收入2898元,比上年增加185元,同比增长6.82%。 注: 1.统计范围为兰州行政辖区内全部社会经济活动。 2.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