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提前、升位、两位数”的发展目标,突出项目攻坚、国企改革重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明显改善,实现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全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突破600亿元大关,实现生产总值63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2.73亿元,同比增长3.1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90.38亿元,同比增长15.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5.36亿元,同比增长10.13%。三次产业比例为3.56比45.48比50.96。 二、农业 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大力发展城市农业,切实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农村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呈现粮食减产蔬菜增产的局面。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301.8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81.42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20.42万亩。粮经比例由去年的61.6比38.4调整到60.1比39.9。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向多种经营发展。农作物品质结构调整加快,“两高一优”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增加,全市优质作物播种面积90.5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其中优质粮食播种面积67.22万亩。通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市已建成蔬菜、百合、洋芋、肉羊、生猪、奶牛等产业基地10多个,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5012个,全市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标准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兰州高原夏菜”品牌全国知名。农业投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机构发放农业短期贷款余额24.62亿元。农业生产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0.01万千瓦;机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5.99%;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69万亩。化肥消耗总量13.23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国企改革重组成效显著,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加大“工业强市”战略实施力度,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230.88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12.39亿元,同比增长17.17%,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8.49亿元,同比增长10.22%。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3.99亿元,同比增长4.5倍,实现销售收入9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5.9%,其中市属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2.2%。 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依市场需求稳步增加。建筑业经营稳步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9.5亿元,同比增长9.0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施“531”工程,投资保持了增幅提升和总量扩大的良好势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8.21亿元,同比增长14.8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0.6亿元,同比增长16.24%。在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3.81亿元,同比增长2.36%。全社会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8亿元,同比增长29.89%。 制造业完成投资80.7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27.08%,同比增长30.28%。农村投资完成7.6亿元,同比下降20.63%。全社会完成新增固定资产232.56亿元,增长83.07%。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步伐,城市整体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日益强化,积极实施“东扩西展,南升北拓”城市发展战略。实施了安宁新城区、和平新区和西固石化城“三大新城”建设;61个“城中村”改造全面铺开,其中9个村有形改造完成阶段性目标;南河道二期治理,城市“三大出口”改造,邓家花园、西关十字“两大片区”综合整治步伐加快;张掖路和建兰路步行街完成改造并投入运营;北滨河西路银农段等12条道路拓建工程竣工通车;87条小街巷整治和16座(个)人行天桥、地道全面完成。全市市政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城市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了显著提升,对方便市民群众工作生活和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积极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大力实施商贸重点工程建设,商品供应充裕,消费结构改善,流通现代化进程步伐加快。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72亿元,增长12.87%。物价总体水平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7%,比上年上升1.7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开放水平逐步提升。2006年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大经贸战略、“走出去”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使我市对外交流与合作得到较快发展。出口产品结构逐步调整,石墨电极、特种化纤、生物制剂、中成药、新型包装材料等高新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量逐年增加。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88亿美元,同比增长10.06%。其中,出口总额5.8亿美元,同比增长15.5%。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渠道进一步拓宽,丹麦嘉士伯啤酒、正大集团、中粮可口可乐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康师傅、吉利轿车等国内知名品牌企业的入驻,提高了利用外资的水平,为加快兰州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户,投资总额9530.76万美元,投资总额中的外资额6972.7万美元。引进南方李锦记(台湾)、香港屈臣氏2户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2006年通过赴沿海招商、举办“浙商论坛”、落实“531”项目建设等活动,签约合同项目342项,引进国内到位资金72.5亿元。 积极响应“2006年中国乡村游”活动主题,提供推荐了皋兰什川万亩梨园、安宁桃园、青城古镇等兰州精品乡村旅游景点。通过节会对榆中青城旅游开发、和平牡丹园、城关天昱温泉度假村、永登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等十多个项目进行了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接待入境旅游者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46%;国内旅游人数34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9%;旅游总收入达到21.84亿元,比上年增长4.8%。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兰州客运中心完成整体拆迁,新建的汽车南站即将全面开工建设,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城市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5.04亿元。全市拥有固定电话机166万部,其中公用电话18万部(含智能网专用接入终端公用电话)。移动用户达182.46万户,GSM数字移动通信交换机总容量达288万门,CDMA数字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达50万门。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20.75万户。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1亿元,同比增长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