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科技队伍稳步发展。年末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有专业技术人员3.61万人,增长6.80%。全市有1项科技成果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 质量、标准化和计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质量检验机构11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0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2万台件。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公路13.22亿吨公里,增长8.09%;水运0.21亿吨公里,增长22.65%。 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公路20.71亿人公里,增长7.98%;水运0.38亿人公里,增长14.02%。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5696公里,新增99公里。公路质量等级进一步提高,全年新建四级路99.0公里,二级公路增加30.2公里,三级路增加112.4公里。内河航道保持495公里。 邮电通信完成业务总量29878万元,比上年增长26.81%,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3.77万门,移动电话户数11.06万户,比上年增加6.3万户。全市固定电话18.6万户,其中:农村用户7.9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7.07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78部/百人。互联网注册拨号用户4208户。 旅游保持较快增长。西康铁路的正式运营,给安康旅游业带来新的契机,“春节”、“五一”和“十一”等长假来安旅游人数迅速上升,全市共接待游客6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11%。 国际旅游稳步发展。全年海外入境游客2050人次,比上年增长13.89%,其中:港澳台游客1380人次,外国游客670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6.0万美元,增长3.70%。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24.2.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51亿元,增长5.40%;县的零售额7.21亿元,增长4.99%,县以下零售额9.46亿元,增长5.44%;按所有制分,国有经济达3.52亿元,下降29.21%;集体经济1.41亿元,下降32.47%;私营经济1.27亿元,增长60.29%;个体经济11.29亿元,增长24.48%;其它经济6.02亿元,增长3.13%。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总收入37222万元,增长10.7%。地方一般预算总支出119204万元,增长22.85%。 金融形势稳定,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7.72亿元,增长12.9%,其中:企业存款19.86亿元,减少2.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0.30亿元,增长16.32%。各项贷款余额81.77亿元,增长4.5%,其中:短期贷款42.60亿元,增长3.35%;中长期贷款33.14亿元,增长1.91%;中期流动资金5.89亿元,增长35.09%。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险费收入15575万元,增长42.59%。支付各类赔款2822万元,增长23.45%。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表演场所3个,图书馆1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1个,文化站98个(其中:乡镇文化站76个)。博物馆3个,综合档案馆11个,专业档案馆1个。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6万户。有中短波广播发射机928部,发射功率3.228千瓦,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和转播台2部11千瓦。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89.76%,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86.75%。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含诊所)333个,床位4082张;医院、卫生院有医师(士)2922人;护师(士)1482人。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2个,卫生技术人员380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农村乡镇卫生院258个,床位1652张,卫生技术人员2591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在省以上各项比赛中,我市运动员共获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6枚。全市发展等级运动员168人,有17.5万人达到国家体育煅炼标准。 环境保护 2001年,全市有各级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34人,在监测的104个工业企业中,有专职环保人员117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1.2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1.1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1.06%。 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人口293.10万人,增加669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7‰,死亡率6.45‰,出生率6.82‰。 城乡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5元,比上年增长8.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4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11%。其中: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71元,增长12.50%。人均生活费支出1237元,增长5.87%;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3.92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0.51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5.7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460人;有9.15万名职工和8.89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8.88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有床位1020张,在养865人。城镇社区服务单位3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全市城镇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3.85万名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注: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