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安康市统计局

安康市统计局

(2002年4月)

2001年,全市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团结奋斗,真抓实干,围绕“农业抓产业、工业抓特色、基础抓三通、全局抓项目”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等项工作,努力克服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与时俱进,奋发图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步。

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据测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1.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23.7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19.72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37.57亿元,增长10.2%。各县区GDP增长情况如下:(万元)

县区 总 量 增长%

镇坪 14591 8.6

紫阳 48953 7.9

白河 34457 7.7

岚皋 42758 7.6

汉滨 282011 7.0

汉阴 52141 6.7

平利 47103 5.8

石泉 49998 4.1

旬阳 130710 4.0

宁陕 25915 -2.4

市场物价有所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0%,八大类项目分别为:食品99.1%,其中:粮食97.7%,鲜菜91.3%;衣着96.1%;家庭设备用品98.1%;医疗保健98.3%;交通通讯工具98.0%;娱乐教育文品及服务115.6%;居住99.9%。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3.03万人,比上年减少0.05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12.0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2万人。实施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8100人,较上年末增加2055人。3983名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7%,比上年末下降0.36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企业规模小,资金困难;再就业压力增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

农 业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3.8亿元,增长4.7%。

种植业获得较好收成。在粮食生产面积减少的条件下,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使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总产量达到99.8万吨,较上年增长1.6%。其中:小麦17.7万吨,减少3.80%,稻谷21.8万吨,增长3.81%,玉米34.6万吨,增长1.17%。

多种经营中,油料总产40437吨,比上年减少1.8%;魔芋、黄姜、食用菌、茶叶、干鲜果等主导产业产量进一步增长,品质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在结构调整中持续增长,面积达20206公顷,总产26.7万吨,增长4.30%。

植树造林有所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5.1千公顷,林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成幼龄林面积45.7千公顷。森林面积继续扩大。

畜牧、水产平稳发展。全年肉产量达92702吨,增长5.5%,水产品产量2739吨,增长41.8%。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0.74亿元,较上年增长0.1 %。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亿元,下降2.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4.73亿元,下降6.52%;集体企业0.35亿元,下降40.68 %。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品销售率96.79%。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品  种 单 位 产 量 比上年同期增减%

原 煤 吨 20664 59.63

烟 万箱 84142 -16.72

发电量 亿千瓦时 23.95 -22.67

白酒 吨 2182 -16.62

丝 吨 926 3.81

丝织品 万米 400 49.02

农用化肥 吨 31746 1.74

化学原料药 吨 75 92.31

中成药 吨 52 -5.45

水泥 万吨 24.62 3.58

工业经济效益基本稳定。全市13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027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面由上年42.22%上升到45.19%;总资产贡献率由上年的6.56%上升到7.51%;资产负债率58.9%;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1.56次,下降0.24次;全员劳动生产率35903元,增加了1012元。

建筑业稳定增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72亿元,增长4.5%。全市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58个,实现利润1745万元,比上年增长6.18倍;施工工程529个,其中:招投标承包工程425个,占全部施工工程总数的80.34%;施工面积117.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4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9.97万平方米,增长26.68%;有亏损企业4个,亏损面为6.90%。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继续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08亿元,比上年增长8.34%,其中:国有投资18.83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集体投资1.51亿元,增长8.32% ,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5亿元,增长14.72%,其它类型投资4.22亿元,增长64.84%。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3.66亿元,增长5.14%;更新改造投资3.65亿元,下降18.48%;房地产开发投资4.48亿元,增长33.37%。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上升。农林牧渔业投资1.04亿元,增长15.99倍,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32%上升为3.57%;能源工业投资4.8亿元,增长26.53%,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4.18%下降为16.41%。

全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建成投产率为68.64%,比上年下降8.27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25.4亿元,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7.23%,比上年下降7.01个百分点。

基本建设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水力发电1.3万千瓦;水泥12.24万吨;新建公路24公里;新建公路桥梁8座734延米。

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在改革中加快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513所,其中:大专以上3所,高级职业中等学校(含中专和技工学校,下同)23所,高中35所,初中180所,小学2272所。在校学生54.64万人,其中:大专以上0.32万人,高级职业中等学校1.57万人,高中2.28万人,初中13.70万人,小学37.22万人。初中适龄生入学率88.1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8.22%,普通初中和小学辍学率分别为4.17%和1.48%。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招生18人,在校学生145人;幼儿园招生2.86万人,在园儿童3.40万人,增长8.97%。

成人教育持续发展。据市成教办统计,2001年全市有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点)3224所,举办农民技术培训4047期,50.1万人次参加了技术培训,培养农村技术骨干55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