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铁路运输取得巨大成绩。我市境内生产的煤炭大多通过铁路向外运输。全年铁路运送旅客约41.21万人次,大大方便了旅客的出行、流动。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年邮政业务总量为9162万元,比上年增长9.1%,全市电信业务收入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90万门,新增20万门,增长23.3%;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71.16万户,其中市话22.36万户,农话27万户,小灵通18.4万户,公用电话3.4万户。移动通信业务收入9.07亿元,净增移动电话用户19.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9.6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220.76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达62.5 部。年末电脑宽带用户总量达50871户。 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接待游客292.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88%,旅游收入为9.63亿元,增长55.83%。至2006年末,全市有星级饭店29家,比上年增加5家;全市有旅行社38家,比上年增加1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国内旅行社36家。全年旅行社组团和接团人数为40422人次,比上年增长24.71%。 六、贸易、市场价格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 商品价格总水平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4%。 对外经济贸易取得可喜成绩。对外贸易出口总值突破7000万美元大关,达7088万美元,较去年增长16.1%。其中农副土特产品及化工产品出口总值4100万美元,增长56%;煤炭出口总值2988万美元,下降33%。 招商引资规模空前壮大。200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149万美元。引进国内资金实际到位91.63亿元,仅次于西安市。新引进外资企业31户,累计达到199户。在第十届东西部合作和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我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31个,总投资301.55亿元,引进资金300.29亿元,其中合同项目9个,协议项目22个,总投资293.73亿元,签订贸易合同15个,合同金额6.59亿元,签订贸易协议2个,协议金额1250万元。首次成功举办第四届西部国际煤炭及采矿业博览会和榆林招商引资及项目推荐会,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90个,投资总额578.98亿元人民币。榆林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都在大幅提高。 七、金融和保险 全市金融运行良好,各项存贷款增加,现金继续回笼。到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83.44亿元,较上年增长35.3%,较年初增加126.2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39.12亿元,比上年增加63.86亿元,增长36.4%。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3.4亿元,较上年增长49.9%,其中短期贷款159.81亿元,增加64.7亿元,增长24.6%,中长期贷款122.1亿元,比上年增加32.24亿元,增长119.2%。全市金融机构各项现金收入累计2528.95亿元,各项现金累计支出2451.83亿元,收支相抵后净回笼货币77.12亿元。 2006年各类保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3.47亿元,其中,财产险收入1亿元,寿险收入2.47亿元。 各类保险公司2006年赔付额1.44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0.40亿元,寿险赔付1.04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市各类学校2572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专学校9所,普通中学263所,小学2086所。全市小学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99.59%和 97.24 %,分别比上年提高0.19和0.94个百分点,小学和初中辍学率为1.18%和3.83%。普通高中招生32567人,高中在校学生达98607人。2006年高考再创佳绩,文、理、外三科上省二本线人数达7675人,同比增长12.5%,列全省第五位。 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至2006年底,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03 %、93.83%、83.55% ,分别比上年提高0.13、2.83和5.55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积极承办了“2006中国西部能源化工科技论坛”,策划科技引资项目245项,签订招商引资项目90个,其中科技创新项目16个,签约资金8亿多人民币;加大对群众科技知识的宣传力度。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共评议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8项,申请专利52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这是我市多年来申请专利最多的一年。评出2006年度市科学技术奖、特殊贡献奖拟奖人员2名;市科学技术奖拟奖项目22项。获省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一等奖一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这是我市近年来获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最多、等级最高的一年。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3处。全年全市艺术表演团体累计下乡演出3000多场,各级文化部门送书下乡20多次,送书30000册,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共计送电影下乡30000场。出版了《陕北民歌大全》,收编歌曲1427首。 社会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了首届榆林·中国陕北民歌艺术节。开展了陕北民歌校园行、“多重视角下的黄土高原音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陕北民俗文化展演、“放歌信天游”大型主题文艺晚会、农民歌手擂台赛和陕北民歌大家唱等六项重点活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顺利。榆林卫城(城墙)等8处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上原有的统万城遗址等5处国保单位,我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3处。 广播电视事业迈出新步伐。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7万户,数字电视用户已3439户。广电数据业务较快发展,新建专网93个、专线14条,新发展个人宽带用户2986户。全市广播覆盖率87.1%,电视覆盖率87.8%。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城镇中小学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3.1%,农村学校体育达标率在82.3%以上。全市共组织各类群体比赛和健身活动180余次,活动人数为9万多人次,社会集资、筹资投入比赛活动的经费达到130余万元。在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我市体育代表团共获得奖牌357枚,比上届多127枚,其中:金牌218枚,比上届多87枚,75枚银牌、64枚铜牌,金牌榜名列全省第二,仅列西安之后,实现了“争二”的更高奋斗目标。同时,代表团获得了大会“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体育彩票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市共有体育彩票投注点132个,2006年销售额为5600万元,筹集到可观的体育事业发展资金。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67.2万元,启动农民体育健身试点工作,全市共建成42个农村体育健身场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