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9 榆林市统计局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到2006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50个,其中医院62所,妇幼保健机构13所,专科疾病防治机构3个。卫生机构床位数8326张,卫生技术人员8527人,其中执业医师3506人,执业助理医师789人,注册护士2129人。全市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卫生技术人员558人。乡镇卫生院223个,床位2229张,卫生技术人员2311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福利与保障

2006年,全市常住人口为330.33万人,出生率为10.7‰,死亡率为5.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90元,比上年增加590元,增长9.6%,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为6137元,增加1427元,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94元,比上年增加291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184元,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7.1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9.11平方米。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市为27.7%,农村为37.1%,分别比上年下降4.9和0.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在岗职工工资稳步增长。全市在岗职工19.41万人,工资总额304518万元,比上年增加33474万元,增长12.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487元,比上年增加3230元,增长22.6%。

200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2028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498人。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全市劳务输出人数达50.1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城市和农村低保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共有87265人享受城市低保,24.5万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救灾救济工作扎实有效,2006年全市共发放救灾款2320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五保敬老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已有8850人五保对象享受五保供养。福利企业整体实力增强。全市现有各类社会福利企业12家,企业职工496名,其中残疾职工254人。全年福利企业年产值达到2.6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

福利彩票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有电脑福利彩票投注点154个,全年销售额达7313万元,再创历史新高。市本级使用彩票公益金78万元,支助贫困大学生100名、社区14个、学校3所、敬老院3所。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员9.1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员18.0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74万人。

十一、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06年全市市政基础建设投资市政项目总数为12项,其中续建项目6个,新建项目6个,8个已经建成,项目总投资为3.55亿元。城市公用事业不断发展,供水、供气、供热能力不断加强。榆林城区改造和新铺设各类管径供水管道49公里,日新增供水能力4000多立方米,自来水年供水量为883万吨,用水普及率达到93%;城市气化工程逐步推进,新增供气管线25.2公里,天然气总管线长达190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9000多户,总用户数达3.6万户,居民气化普及率约占到60%,年燃气总供应量为1916万立方米;本年新增供热面积70万平方米,总供热面积达170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积极指导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指导神东电力公司等10余家重点企业,建立烟气、废水在线监测系统。同时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整顿工作,全市对87家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的电石、铁合金和兰炭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关闭了16家位于村镇、饮用水源地附近的兰炭企业,目前,全市410家电石、铁合金和兰炭企业中,有323家通过了环保验收,投入正常生产,占总数的79.2%;组织人员到定边、靖边、横山、子洲等县,检查井场63个、油井141口、气井15口,关闭13口含水量高、产油率低、污染严重的老化井,通过整顿油气区面貌有了新的改观,200多口油井实现了管道运输,300多口油井建起了纳污池,400多口油井进行了绿化;配合有关部门加大油改气工作力度,目前城区内300多辆出租车、50多辆公交车用上了天然气。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842起,同比上升4.3%;死亡353人,同比减少34人,下降8.8%;受伤525人,同比上升23.5%;亿元GDP 死亡率为0.87人。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方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根据2006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