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汉中市统计局

2002年,在市委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加快发展做为执政的第一要务。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苦干实干,使全市国民经济在大灾之年,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41.31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33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47亿元,增长8%,第三产业61亿元,增长10%;经济结构得到调整,第一产业保持稳定,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局稳定。但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不优,就业困难,财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努力加一解决。

一、农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6.8亿元,比上年增长3%;粮食受播种面积减少和病虫害、自然灾害的影响,总产量104.6万吨,减产4.7%;油料总产11.2万吨,增长11.3%,茶园面积达36.2万亩,总产量达3758吨,水果总产达9.7万吨,桑园面积达10.68万亩,蚕茧产量达3016吨;草本菌类、中药材发展更快,多经作物基地面积快速扩大,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2年全市生猪出栏196.5万头,生猪、羊、家禽存栏分别增长7.8%、27.1%和9.3%。全市肉类总产量达17.9万吨,禽蛋2.45万吨,奶类总产6169吨,同比分别增长9.8%、11.2%和13.3%。全市发展生猪专业村49个,养羊专业村28个,养鸡专业村10个,规模养殖大户发展到4762户。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初显雏型,洋县的梨和反季节蔬菜设施栽培,略阳的天麻、汉台区的荷园观光农业、勉县的蚕桑、佛坪的枣皮、宁强的食用菌和云豆、都成为具有特色的区域化产业。

林业生产继续增长,全年共完成造林84.9万亩,退耕还林27.8万亩,天保工程顺利实施,林业产业化健康发展,2002年,全年实现林业产值4.47亿元,据科学推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全市几千名林业职工在中央优惠政策的扶持和林业产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基本都有了新的就业岗位,安居乐业,奋发向上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渔业生产积极向优质、高产、多品种和高效益方向迈进,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47万吨,比上年增长8.1%,其中,渔产量达1.46万元,比上年增长9.4%。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卡房、云河、娘娘滩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2.5平方公里,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8.5万亩,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6.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6%;有效灌溉面积117千公顷,减少7.1%;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51.9万吨,减少4.9%。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市县区属地方工业实现总产值1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在全市工业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3.6亿元,增长11.9%。其中,规模以上地方工业实现产值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工业结构继续调整,产销衔接良好,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总产值43.9亿元,比去年减少10.5%,股份制企业工业总产值32.0亿元,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0.5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63.0%、和73.3%。轻工业产值23.9亿元,重工业产值60.7亿元,分别增长8.6%和13.3%。市直工业快速增长,全年产值达4.7亿元,比去年增长16.5%。汉江药业已顺利通过环境管理体系和GMP认证。促成小汉钢与唐山半壁店钢铁公司的租赁合作,市直工业走出了低谷,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7%,全市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面已达97%;工业运行质量改善,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9.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企业亏损面达62.1%,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比去年提高0.06次,成本费用利润率比去年提升2.5%,应收帐款净额比去年下降6.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52.8%。

建筑业市场不断规范,生产稳步增长,工程质量不断提高。2002年全市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42167元/人,比上年增长34.9%,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施工项目1473个,竣工项目967个,施工面积39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2万平米,分别增长37.9%和38.3%。实现总产值14.0亿元,增长21.3%,施工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97.1%。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107家,实现利润-7万元,税金总额0.4亿元,比去年下降59.7%。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市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力度,使固定资产投资呈较快增长态势。全年全市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比去年增长12.3%。其中,市县区属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8亿元,比上年增长25.9%。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其他类型投资37.4亿元,集体单位投资1.92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0.6%和12.3%,城乡个人投资1.98亿元,比去年下降4.3%。按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23.9亿元,其中:地市10.1亿元,分别增长3.9%和0.1%;房地产开发投资9.5亿元,其中:地市8.9亿元,分别增长27.7%和26.5%,其他投资3.4亿元,比去年增长31.1%。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完成1.8亿元,比去年增长49.7%,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投资16.2亿元,增长3.0%,工业技改投资增加迅速,全年完成技改投资5.94亿元,增长47.8%。

投资建设成效显著,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全年实施重点项目44个,完成投资26.85亿元,西汉高速公路勉宁段建设加快,槐树关—圣水—元墩试验段全线开工,211省道喜神坝至台子上,316国道城固至西乡段和210国道西乡堰口至镇巴渔渡段整体工程基本建成或贯通;城市建设中的北桥头广场、迎宾路、城市供水等建成,城市防洪能力得到增强。建成城市道路21条,总长19.2公里,完成投资0.92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加强。

四、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2002年,全市加强了交通行业管理,全年完成客运量达4023万人,其中:铁路和公路分别达168万人和3855万人,完成货运量达1582万吨,其中,铁路和公路货运量分别达221万吨和1361万吨,全年客货物运输周转量分别达65.9亿吨公里和37.6亿人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