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3年共完成增加值1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302576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36130万人公里。我市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4.28亿元,截至2003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3703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为196公里,占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五分之一;铁路建设方面也取得很大成绩,神延铁路建成两年多,经不懈努力,于2004年元月13—14日国家进行了验收,开通了榆林的铁路大动脉,对我市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邮电事业发展迅猛。全年邮政业务总量6843.92万元。至2003年末市话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47.6万门,比上年增长25.9%。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36.7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7.3万户,乡村11.5万户,小灵通用户6.6万户,公用电话1.3万户。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0.5万户,年末达到51.1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87.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5.2部。 六、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3亿元,比上年增长6.6%2003年,全市出口创汇3920.5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2%,其中农副土特产品及化工产品出口创汇1164.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煤炭出口发运88.54万吨,结汇101.14万吨,创汇2756万美元,增长8.9%。利用外资实现重大突破,全年实现利用外资1507.82万美元,是2002年的11.2倍。横向经济联合得到进一步加强,引进国内资金实际到位14.10亿元,比2002年增长51.6%。 我市招商活动取得可喜成果。在第七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我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7个,投资总额44.61亿元,在我市经贸代表团赴长江三角洲招商引资及考察学习活动中,共签订合作项目30个,总投资129.60亿元,引进国内资金101.62亿元,引进国外资金1.90亿美元,居全省十地市之首。 七、财政和金融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各种征管措施的落实,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35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加上上划中央两税及上划中省所得税,财政总收入达到26亿元,增长30.7%,地方财政支出25.55亿元,增长19.5%。 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70.95亿元,比年初增长33.6%,其中企业存款46.96亿元,比年初增加14.0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9.74亿元,比年初增加20.11亿元。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154.16亿元,较年初增加44.84亿元,增长41.0%,其中短期贷款61.19亿元,增长25.3%,中长期贷款77.68亿元,增长55.0%(其中基本建设贷款40.03亿元,增加20.11亿元;技术改造贷款0.49亿元,减少0.05亿元;个人中长期贷款17.13亿元,增加8.22亿元)。全市货币累计投放0.53亿元,比上年少投放7.76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全市组织评议、登记科技成果31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7项,省内先进水平的5项);市科技进步奖20项,推荐省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有4项获奖;申报陕西省科学技术推广计划项目3项,全部列入计划。申请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授权3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各类学校4226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9所,普通中学273所,小学3842所。全市初中和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5.0%、99.2%分别比上年提高了3.28和0.68个百分点,小学和初中辍学率分别为1.4%和6.3%,比2002年略有上升。普通高中招生26200人,在校生达到70639人,比上年增长20%。 高考又创历史新高,全市文、理、外达到省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人数达到5033人,比上年增长25.4%;上线人数在全省十个地市中名列第五位,上线率为全省第四。 2003年底,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7.6%、78.5%、65.3%,分别比上年提高0.4、4.9、3.9个百分点。2003年我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和“三农”服务工作。大力实施农技培训推广工作,强化农学基地的技术示范和辐射功能,通过培训为农输送技术和送光碟下乡培训农民3.5万人次,各学校大力开展各类再就业培训,受训人数达1.2万人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了贡献。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共有14个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全市文化下乡共送书100多次,累计送出达10万册,送戏2800多场,送电影22131场。全市各新华书店坚持常年下乡流动售书1326人次,摆摊设点512处,销售图书3.1万册。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丰富舞台文化生活,我市在春节期间举办了榆林市文艺调演。这是时隔二十年后我市举办的又一次艺术汇演活动,历时12天,12县区和市直单位16个演出团体共演出19台(剧)节目,参演人员达2000多人次,极大地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榆林西城墙、红石峡、镇北台、南门瓮城、杨家沟革命旧址及统万城遗址保护修复工程陆续启动。 文化文物秩序有了较大好转,市县文化部门共收缴盗版图书1360多册,盗版学生复习资料6280多册,非法音像制品、光盘180303张,有效地遏制了非法盗版、贩卖图书资料活动,建立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2003年下半年文化部门对“网吧”出动检查86次,出动检查人员380多人次,取缔6家黑“网吧”,对于证照齐全的违规“网吧”,也有80%受到处罚,共收缴电脑主机48台,有4家做出了吊销“准营证”的行政处罚。 体育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在第五届农运会上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和“优秀组织奖”,并获得团体奖杯11座,以金牌22枚、银牌18枚、铜牌16枚的优秀成绩,双列本届运动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名。全年全市组织各类群体比赛和健身活动170余次,活动人数13.8万人次,活动经费达100余万元,各区县也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员累计达12000多人。 我市组织参加了省上的11个项目的竞技比赛,共取得金牌49枚,单项团体奖杯8座,体育道德风尚奖4个,市体育局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民健身周”优秀组织单位。 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绩。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市各级各部门24小时值班,封闭黄河渡口55个,设立了49个检查站,共建立45个流动队,抽调流调人员539个,开展了大面积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确定了11个定点医院,共下拔1360多万元专项经费,有效地阻止了疫情流入,全年未发生一例非典病例,全市抗击非典战役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到200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54个,其中医院48所,妇幼保健机构13所,专科疾病防治院2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6841张,卫生技术人员615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128人,注册护士1550人。全市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3个,卫生技术人员461人,卫生监督机构4个,卫生技术人员58人,乡镇卫生院245个,床位2138张,卫生技术人员1855人,村卫生室覆盖率3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