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榆林市统计局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克服了“非典”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市国民经济仍保持了快速增长,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8.1亿元,增长14.3%(经省局评估认定)。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十市之首。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78.7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40.1亿元,增长9.6%。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4.0%、57.0%和29.0%。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增长2.8个百分点;受“非典”影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市场价格稳步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4%。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上涨4.2%;粮食价格上涨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0.3%;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6%;居住价格上涨0.4%。全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3%。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年末单位从业人员19.57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8.06万人。“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加强,就业与再就业力度加大,干部职工工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低保对象保障金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地方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进展较慢,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二是农业基础脆弱,产业化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贫困面较大。三是就业形势严峻,领域不宽,渠道不畅,社会保障任务繁重。

二、农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34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3.06万公顷,与上年持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7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8.7%;蔬菜及其它作物播种面积6.60万公顷,增长3.3%。主要产品产量:粮食100.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油料3.88万吨,下降31.4%;水果6.45万吨,下降43.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开发加快,人工种草完成166万亩,羊子饲养量达到518万只,红枣新增面积13.8万亩,薯类总产量151万吨。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67:21:12调整到64:24:12。

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68.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97.0万亩,荒山造林139.6万亩,三北工程造林3.9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造林1.0万亩,飞播造林25.0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完成“三个百树”工程造林2400万株。各县紧紧抓住今年秋冬造林墒情好的有利时机补植完善,超前启动明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已完成整地70多万亩,栽植40万亩。

畜牧业平稳运行,发展健康。全市畜禽存栏总量达905.7万头,较上年增长10.2%,其中大牲畜存栏34万头。猪存栏85.26万头,羊子存栏326.08万只,禽存栏460.4万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3%、3.0%、22.0%、4.7%全年出栏畜禽总量达625.7万头(只),较上年同期增长15.78%。全年主要畜产品产量分别为肉类12.28万吨,禽蛋2.79万吨,奶类2.91万吨,分别较去年增长14.8%、51.56%和13.4%。生产绵羊毛3432.0吨,山羊绒534.6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2亿元,较上年增长2.6%,占农业总产值的40%。

扶贫救济力度加大,投放各类扶贫和农综资金2.3亿元,完成移民搬迁9700人,建设重点村130个,发放救灾款813.2万元,救灾粮971万斤。全年输出劳动力33万人,劳务收入13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

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21.0%,工业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全部工业总产值15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27.65亿元,增长18.6%。产品产销率达到99%,实现利税增长45%。

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产值81.05亿元,增长22.6%;集体企业产值3.00亿元,增长37.0%;股份有限企业产值34.35亿元,增长6.7%;联营私营及其他企业产值9.25亿元,增长55.3%。其中轻工业产值3.08亿元,下降7.6%。重工业产值124.57亿元,增长20.0%。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6.85亿元,实现利税18.17亿元,其中利润总额6.8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0.93亿元,企业亏损面达25.4%。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原煤4188万吨,比上年增长29.8%(全部产量为7168万吨);天然原油168万吨,增长41.1%;天然气49.5亿立方米,增长速度30.3%;精甲醇21.8万吨,与上年持平;发电量33.9亿千瓦时,增长13.0%;电石27.8万吨,与上年持平;水泥27.8万吨,增长22.5%;平板玻璃333万重量箱,增长3.7倍。特别是石油“三权”回收工作全面完成,各产油钻采公司全部并入延长油矿管理局,具有了合法的开发资质,石油行业清理整顿取得了重大成果。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房屋建筑面积272.56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2.87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112428元/人,增长67.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2亿元,比上年增长51.1%,高出全省28个百分点,其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15.8%。其中基本建设完成91.0亿元,增长49.2%;更新改造4.9亿元,增长30.2%,其它投资完成12.7亿元,增长1.6倍;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3.5亿元,增长39.1%。全年投资在50万元以上项目为56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16个。全部投产项目333个,新增固定资产34.61亿元。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2.90亿元;采掘业完成投资9.45亿元;制造业完成7.75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5.21亿元;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22.69亿元;基本建设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原煤开采1180万吨;天然原油1.5万吨;新建公路262.37公里;改建公路138.31公里;造林面积275.5万亩;水库容量0.11亿立方米;中等学校学生席位24050个,建筑面积90974平方米;小学校学生席位7575个,建筑面积20691平方米;城市煤气生产能力20万立方米/日;城市道路扩建长度5.8公里;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1.2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