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 2005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08个,总投资42.63亿元,引进资金40.94亿元,其中履约项目95个,总投资33.51亿元,引进资金31.83亿元,履约项目到位资金11.77亿元,合同项目履约率为88.8%。签订招商引资协议项目45个,总投资40.77亿元,引进资金40.19亿元。 旅游业快速增长。随着"红色旅游"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来延安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有力推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9.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68%,其中海外游客15251人,增长7.5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23亿元,增长32.1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45.08亿元,比上年增长74.4%;加上上划中省部分财政总收入达107.29亿元,增长51.9%。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2149元,位居全省十市第一。财政支出56.36亿元,增长28.3%,其中基本建设支出9.81亿元,增长30.9%,支援农业支出增长24.2%,教育事业费、卫生事业费分别增长34.3%和26.6%,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1.71倍。“十五”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达269.4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5.9倍;地方财政收入累计120.44亿元,是“九五”5.1倍。 金融业运行平稳。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10.99亿元,比年初增加86.27亿元,增长40.4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6.33亿元,增加34.47亿元,增长28.29%。各项贷款余额177.46亿元,比年初增加24.49亿元,增长16.01%,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37.22%。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00.84亿元,现金支出807.81亿元,货币净回笼6.97亿元。保险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保险费收入达29602万元,比上年增长17.64%;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63亿元,增长18.29%,人寿险保费收入1.38亿元,下降1.43%。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13385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 2005年末全市拥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9个,其中县级10个,市级9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334人,其中县级75人,市级259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项;市级重大科技成果28项;获得国家专利27项。实施各类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54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18项;市级22项,全年申请专利51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拥有大学、中学、小学2581所。大学在校生13383人,比上年增长1.8%,当年毕业3301人;普通中学在校生21.03万人,增长6.21%;小学在校生23.52万人,减少10.47%;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3%。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448人。幼儿园198所,在园幼儿达4.02万人。教育投入继续增加,2005年地方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达8.75亿元,比上年增长34.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事业稳步发展。 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从业人员596人;文化馆(站)157个,从业人员351人;公共图书馆13个,从业人员171人,藏书43.11万册;剧场、电影院14个,从业人员191人。拥有卫星电视地面收转(单收)站19266座,增长3.67%;电视覆盖率94.9%,广播覆盖率92.6%。《延安日报》全年发行358期,共计1145.6万份。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促进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52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1个;床位638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6049张;卫生技术人员8368人,其中医院、卫生院6628人。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达到1270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91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5年全市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杯5樽,银杯6樽,铜杯1樽。金牌92枚;银牌81枚;铜牌85枚。全市共有体育场所13个,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86.6%。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人口总数平稳增加。 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10.70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1.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为19553人,死亡9179人。出生率为9.01‰,死亡率4.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8‰。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695人。各级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151人。环境监理站18个,监理人员389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倍。水、大气、土地污染治理和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工资制度的改革,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宝塔区对区内50户城镇居民抽样调查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71元,比上年净增加1137元,增长17.95%。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864元,增长15.91%;农民人均纯收入2195元,比上年净增加242元,增长12.3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56.33亿元,比年初增加34.47亿元,比上年增长28.29%,人均存款7453元,比上年末增加1617元。社会保障工作明显加强。2005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6.73万人,比上年增长1.7%;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10.31万人,增长2.89%;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15.71万人,增长3.83%。2005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26个,床位941张。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城乡居民为13.93万人,其中城市5.57万人,农村11.3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5.49%和30.64%。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增加值为现价,除注明外,增加值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3、按照省统计局的要求,本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等指标根据经济普查结果作了相应的衔接。 4、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为公安年报数;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计生委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 5、人均指标所用的人口数为公安户籍人口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