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延安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大力实施“两带动,一支撑”的经济发展战略,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大关,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总体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70.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9%(下同),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其增长速度比全国、全省分别高出6.0、3.3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47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加值285.19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55.96亿元,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17670元,增长14.5%。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6.1%、83.3%和10.6%,分别拉动GDP增长1.0、13.2和1.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12:68:20改变为8:77:15。“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

二、农业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2005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继续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支农支出力度,制定并落实了扶持粮食生产、产业开发、农村基础建设和农村能源建设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增收。200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99亿元(含服务业),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农业产值38.45亿元,增长13.71%;林业产值1.92亿元,下降32.1%;牧业产值9.40亿元,增长13.82%;渔业产值0.17亿元,增长19.95%;服务业产值2.04亿元,增长0.19%。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200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325.72万亩,在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9.31万亩的情况下,全市粮食总产达74.49万吨,较上年增长1.78%,主要是由于一些高产作物如玉米等增产较大,确保了全市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蔬菜、草畜、水果三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三大产业实现产值34.6亿元,占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69.3%。蔬菜播种面积22.77万亩,比上年增长19.97%,蔬菜产量达50.1万吨,增长33.04%,年末拥有大棚7.40万座,增长16.17%,蔬菜产值4.98亿元,增长33.33%。草蓄业稳步发展,全市牛存栏20.26万头,增长0.69%,出栏4.38万头,增长15.39%;生猪存栏58.33万头,增长4.58%,出栏55.97万头,增长9.07%;羊子存栏74.46万只,下降22.19%,出栏66.45万只,增长16.08%;家禽存栏302.98万只,下降16.08%。肉类总产量6.28万吨,增长11.08%。全年畜牧业实现产值9.40亿元,增长13.80%。水果产量再创历史新高。2005年末全市园林水果面积达344.68万亩,比上年增长1.88%,其中苹果面积达191.19万亩,增长4.48%。水果总产达101.46万吨,增长13.56%,其中苹果95.29万吨,增长14.87%。林果实现产值20.22亿元,增长9.0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76.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7%,对全市总体经济的贡献率达83.4%,拉动总体经济增长13.2个百分点,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8.08%上升到74.59%,上升了6.51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37.29亿元(含长庆油田),增长22.58%,其中地方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为427.01亿元,增长22.14%。四大主导产业产品产量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原油752.09万吨(含长庆油田),比上年增长20.05%,原油加工量776.57万吨,增长19.37%;原煤734.89万吨,增长14.2%;卷烟26.5万箱,增长0.78%;发电量3.08亿千瓦小时,增长28.35%。工业经济效益持续快速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47.01亿元,比上年增长49.75%;实现利税127.68亿元,增长51.39%,其中利润总额76.01亿元,增长62.87%。建筑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75亿元,比上年下降0.5%。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5.67亿元,增长70.51%。其中建筑工程14.16亿元,增长58.74%,安装工程1.13亿元,增长4.95倍,其他0.37亿元,增长3.63倍。施工面积198.55万平方米,增长41.25%;竣工面积115.0万平方米,增长77.25%,其中住宅面积83.26万平方米,增长1.09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全市进一步加大对石油、煤炭等骨干产业以及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明显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60.19亿元,比上年增长6.83%,其增幅比上年回落了34.4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6.94亿元,增长7.09%。投资结构得到了明显调整。一是地方投资力度继续加强。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21.57亿元,增长14.94%,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的比重达77.46%;中省项目完成投资32.63亿元,下降19.97%。二是用于第二产业投资明显加大。在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第二产业的投资103.28亿元,增长17.13%,其中工业103.28,增长17.13%,用于石油开采加工业投资94.31亿元,增长12.43%。“十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53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7倍,年均增长29.91%。

五、交通和邮电业公路运输业平稳发展。

2005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货周转量13231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83%。其中公路货运量1191万吨,增长6.43%;公路客运量1376万人次,下降7.5%。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邮政通讯业务收入达8.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43.14万户,增长52.6%,其中住宅用户25.18万户,增长1.82%;国际互联网用户2.66万户,增长15.2%;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3.04万户,增长32.6%;电话普及率为20.47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消费品市场稳步回升。

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从城乡看,市的零售额为19.48亿元,增长16.93%;县的零售额为16.54亿元,增长9.61%;县以下的零售额为10.08亿元,增长7.7%。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39.87亿元,增长12.31%;餐饮业零售额为5.60亿元,增长11.64%;其他行业零售额0.62亿元,增长12.47%。市场物价总体温和回升。居住、衣着、食品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明显上涨;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小幅回升;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价格保持平稳(见表)。2005年各类物价指数(以上年为100)指标名称指数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6非食品价格指数101.5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1.6消费品价格指数101.6(1)食品类101.8(2)烟酒及用品100.0(3)衣着102.3(4)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100.0(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101.5(6)交通和通信100.9(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1(8)居住103.7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1.3其中:城市101.2农村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