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活跃,增速创近几年最好水平。200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2.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9%,增幅比上年增长了4.28个百分点。其中市的零售额为13.25亿元,增长16.55%;县的零售额为12.01亿元,增长9.13%;县以下的零售额为7.44亿元,增长5.77%。餐饮业零售额为8.96亿元,增长9.46%;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23.19亿元,增长11.86%。 市场物价有所回升。食品、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明显上涨;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有所回落(见表)。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和对外开放成绩斐然。2004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00个,总投资37.5亿元;协议71个,总投资58.06亿元。已有70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5.6亿元,到位资金8.39亿元,合同履约率71%。2004年招商引资项目成果中,第八届东西洽谈会签约项目已有50个开工建设,总投资14.31亿元,到位资金5.64亿元(其中7个协议项目转化为合同,总投资3.09亿元);另外第八届厦洽会签订11个项目,已有1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9亿元,到位资金1亿元。日常招商签约的28个项目已有19个开工建设,总投资2.29亿元,到位资金1.75亿元。随着我市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治理和完善,为延安招商引资和扩大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快速增长。随着"红色旅游"的深入开展及我市旅游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来延参观学习的人数巨增。据统计,200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89.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07%,其增速较上年加快了38.56个百分点,其中海外旅游者14185人,增长72.04%,提高了56.39个百分点。旅游综合收入15.38亿元,增长38.68%,提高了32.45个百分点。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突破60亿元大关。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达28.98亿元,比上年增长44.02%。财政总收入达63.07亿元,增长49.70%。人均财政收入达3044元,位居全市省十市第一位。财政支出43.72亿元,增长34.64%,其中:支援农业生产支出3.17亿元,增长43.11%;城市维护费1.62亿元,减少17.99%;基本建设支出7.79亿元,增长1.40倍;行政管理费支出6.64亿元,增长6.84%;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8.58亿元,增长19.45%。 金融机构及时调整信贷结构,有效地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建设。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21.38亿元,较年初增加4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3%。各项贷款余额152.97亿元,比年初增加25.51亿元,增长20.0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2.59亿元,增加6.8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64.85亿元,增加15.32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695.58亿元,比上年增长27.11%,现金支出695.49亿元,增长29.31%,收支相抵表现为货币净回笼868万元。 保险业稳步展。2004年全市保险费收入达25164万元,比上年增长12.95%;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6892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2004年末全市拥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0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2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436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项;市级重大科技成果28项;获得国家专利20项。实施各类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45项,其中国家级27项;省级7项;市级23项,全年申请专利数达30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学校3124所。大学在校生13146人,比上年增长72.97%,当年毕业3214人;职业中学在校生11890人,当年毕业3880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9.80万人,增长8.14%;小学在校生26.27万人,减少9.57%;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28%,比上年提高了0.31个百分点;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385人;幼儿园171所,在园幼儿达3.77万人。教育投入继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地方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健康发展。2004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从业人员604人;文化馆(站)157个,从业人员335人;公共图书馆13个,从业人员156人,藏书43万册;剧场、电影院14个,从业人员221人。拥有电视发射(转播)台1987座;卫星电视地面收转(单收)站18584座,增长12.99%;电视覆盖率93.14%,广播覆盖率91.14%,比上年分别提高0.35、0.44个百分点。《延安日报》全年发行363期,共计1128.31万份。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对促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2004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53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3个;床位584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5336张;卫生技术人员7955人,其中医院、卫生院6264人。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达到1885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446人。随着卫生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和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取得明显成效。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4年全市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杯3樽,银杯3樽,铜杯4樽。金牌84枚;银牌60枚;铜牌67枚。,全市共有体育场所13个,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86.7%。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08.8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3.19万人,增长1.55%。全市全年出生人口20668人,出生率为8.7‰,比上年降低1.0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0108人,死亡率5.1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3‰。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2004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712人,比上年增加14人。各级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162人。环境监察大队14个,监理人员490人,增加159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1.8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3%。石油开发区污染防治、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深化。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市经济运行状况的进一步好转和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水平的提高,全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宝塔区对区内50户抽样调查表明: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34元,比上年净增加340元,增长5.67%。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687元,增长21.12%;农民人均纯收入1953元,比上年净增加246元,增长14.41%。居民存款持续增加,2004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21.86亿元,比年初增加1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3%,人均存款5836元,比上年末增加793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