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西部经济强市为目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城市带动、开放带动、产业支撑"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农业风调雨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欣欣向荣,实现了产值和效益同步增长,在全市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蒸蒸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合理,超计划完成了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总体经济健康、快速、有序发展,经济增长率创"九五"以来最高水平。据统计,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1.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80%,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其增长速度比全国、全省分别高出7.3、3.9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二位,也是我市近几年来最高的一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50亿元,增长6.0%,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4.02%下降到12.25%,下降了1.7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9.72亿元,增长24.0%,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1.57%上升到67.65%,上升了6.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8.54亿元,增长6.8%,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4.41%下降到20.10%,下降了4.3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2%、84.3%和10.5%,拉动力分别为0.9、14.2、1.7个百分点,一、二、三产的比重为12:68:20,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9255元。 二、农业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出现了近几年来少有的好形势。200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3.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0%,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率提高0.9个百分点;完成总产值(生产者价格)44.35亿元,增长10.15%(按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其中水果产值达10.47亿元,畜牧业产值4.30亿元,蔬菜产值1.36亿元,分别占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3.61%、9.70%和3.07%。 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明显。2004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75019公顷,比上年增加35998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23346公顷,增加33973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2653公顷,比上年扩大2667公顷,其中大棚菜达到6.37万棚,当年新增13474棚。 随着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粮食、油料播种面积增加,产量增加。2004年全市粮食总产73.18万吨,比上年增长16.34万吨,增长28.75%,其中秋粮66.35万吨,增长36.38%;薯类(实物量)77.30万吨,增长28.06%;油料总产2.02万吨,增长12.22%。蔬菜、水果在调整结构、优化品质的基础上稳步增长。全年水果产量89.35万吨,比上年增长49.84%,其中苹果82.95万吨,增长49.70%;蔬菜产量达37.65万吨,增长39.60%。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进一步深入,畜牧业、渔业生产减缓。2004年全市畜牧业产值4.30亿元,比上年下降43.20%。羊子年末存栏95.7万只,比上年下降11.05%,出栏57.24万只,下降9.19%;生猪年末存栏55.77万头,增长10.83%,出栏51.32万头,增长12.50%;禽蛋产量达1.63万吨,下降6.97%;全年肉类总产量5.65万吨,比上年减少0.11万吨。渔业产值833万元,下降23.86%,水产品产量2049吨,增长6.5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仍位居全市总体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2004年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13.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6.90%,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1.95%上升到59.31%,上升了7.3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3.3个百分点,其拉动力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47.35亿元(含长庆油田),按9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1.90%,扣除长庆油田完成产值为292.20亿元,增长29.32%。 四大主导产业产品产量除发电量有所下降外,其他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原油626.43万吨,比上年增长30.62%,原油加工量664.52万吨,增长24.71%;原煤722.72万吨,增长34.58%;卷烟26.3万箱,增长44.11%;发电量2.63亿千瓦小时,下降22.82%。 工业经济效益持续快速提高。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65.50亿元,比上年增长54.49%;实现利润总额49.73亿元,增长71.52%;实现利税总额87.75亿元,增长60.2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76.74%,比上年提高50.89个百分点。 建筑业长足发展。2004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5%,直接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2004年全市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149.94亿元,比上年增长41.30%。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46.54亿元,增长40.71%;按投资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完成投资97.54亿元,增长53.21%;更新改造38.61亿元,增长61.84%;其他6.94亿元,下降37.08%。在总计中,用于石油开采和加工业投资83.88亿元,比上年增长48.50%,用于交通业投资38.44亿元,增长58.20%。 投资结构得到了明显调整。一是地方投资力度继续加强。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0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8.87%,占到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房地产开发投资的68.23%。二是全市用于第二产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在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投资中,用于第二产业投资88.39亿元,比上年增长45.53%,其中用于工业方面投资88.17亿元,增长45.51%;用于第三产业方面投资57.03亿元,增长37.37%;用于第一产业方面投资1.13亿元,下降40.47%。三是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开发大幅回落。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45亿元,比上年下降46.49%。 五、交通和邮电业 受210国道延-黄段的改造,公路客运量呈下降态势。2004年全市完成公路货运量1119万吨,比上年增长39.88%;完成公路客运量1280万人次,下降8.83%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邮政电信业务收入达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28.28万户,比上年增长11.78%,其中住宅用户24.73万户,增长9.76%;受ADSL宽带网络的开通,拔号上网的国际互联网用户大幅减少,2004年国际互联网用户2.31万户,下降27.13%;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2.64万户,增长33.28%;电话普及率为13.65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2部/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