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咸阳市统计局

五、交通和邮电

公路建设成绩卓著。全市公路建设投资7.9亿元,其中国省道路网建设投资5.1亿元,国道312线咸阳世纪大道沣河桥加宽改造工程、省道208大程口至瓦头堡改建工程、省道305南寺至甘肃界改线工程已建成通车,关中公路环线咸阳段、银武大通道咸阳段已开工建设。农村公路建设投资2.8亿元,长宁路、彬麟路、旬耀路、泾淳路、乾普路、礼淳路、永扶路、淳耀路等8条县际公路全面建成。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全市公路客运量42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7%,旅客周转量26.1亿人公里,增长5.4%;货运量2226万吨,增长3.5%,货物周转量27.6亿吨公里,增长5.9%。

邮电通信业健康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0.5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增长1.6亿元,增长3.4%,电讯业务总量8.9亿元,增长9.9%。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82.3万户,其中乡村电话27.1万户,“小灵通”用户13.2万户,大灵通用户0.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6.5万户,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12万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稳中趋活,餐饮业增势强劲。200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90亿元大关,达到90.3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3.1亿元,同比增长12.6%;县的消费品零售额24.2亿元,同比增长13.3%;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3.0亿元,同比增长11.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5.9亿元,同比增长8.1%;餐饮业零售额23.0亿元,同比增长28.1%;其他行业零售额1.3亿元,同比增长8.2%。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限额以上零售额8.72亿元,同比增长32.1%。消费结构逐渐升级,通讯器材、建材、化妆品、服装类商品热销。

七、对外经济和外事旅游

外贸进出口有所下降。200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55亿美元,同比下降8.6%,其中出口总值1.65亿美元,同比下降14.1%,进口总值0.9亿美元,同比增长3.8%。产品出口市场增加,遍及六大洲95个国家和地区,比上年增加了18个,其中出口总值排名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香港、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和泰国。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纺织品所占比重最大,分别达到59.3%和33.8%;三资企业出口增长最快,三资企业出口0.26亿元,增长89.4%。出口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不含三资企业)98户,新增20户,有出口实绩的46户。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2004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800个,合同引进资金183.9亿元,实际到位113.3亿元;合同利用资金上亿元的项目31个,全市已有418个项目建成,签约项目开工率达到91%。

实际利用外资有所增加。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1户,总投资额0.4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0.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0.25亿美元。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成绩显著。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同完成营业额740.2万美元,同比增长33.6%。年末国外劳务人数1550人,同比增长13.6%,国外劳务市场不断扩大,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由原来的11个国家和地区扩展到现在的20个,涉及到14个行业21个工种。

外事工作取得新进展。2004年,全市共接待来自日本、韩国、比利时、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方的外宾20批204人次,办理因公出国出境118批252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3倍和1.7倍。目前我市已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法国和美国等5个国家的6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旅游业形势看好。2004年,我市以“中国第一帝都”的形象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被中央电视台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9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其中海外游客人数3.8万人,增长26.7%;旅游综合收入28.5亿元,增长11%,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359万美元,增长32.3%。旅游市场管理得到加强。目前全市有星级饭店27个,星级饭店客房2368间,A级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8个。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咸阳区域内实现财政收入32.2亿元,同口径增长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6亿元,同口径增长16.4%,其中工商税收完成7.2亿元,同口径增长12.3%;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完成1.7亿元,同口径增长29.5%;地方财政支出26.9亿元,增长12.8%。

金融业稳健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02.8亿元,比年初增加39.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4.2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8.6亿元,比年初增加5.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50.0亿元,中长期贷款73.7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090.6亿元,现金支出1105.7亿元,货币净投放15.1亿元,较上年少投放2.6亿元。

保险市场轻度萎缩。2004年全市保费收入7.4亿元,比上年下降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亿元,下降1.8%,寿险、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6.0亿元,与上年持平。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2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款0.7亿元,寿险、意外伤害保险赔款0.5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4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初见成效,全市已撤并学校135所,其中全撤35所,部分撤并100所。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投资5440万元,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投资7005万元,危改面积18.7万平方米。年末有高等学校11所,中等专业学校7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8所,普通中学348所,小学校2668所;有专任教师5.4万人,其中高等学校0.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0.1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0.2万人,普通中学2.1万人,小学2.8万人;在校学生109.1万人,其中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通中学、小学在校学生依次为5.9万人、1.1万人、3.6万人、43.2万人、55.4万人。初中和小学辍学率控制在3%和1%之内。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全市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768所,教职工9752人,在校学生14.1万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万人。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实施步伐加快,全年征集各类科技项目350个,其中上报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78个,安排市级科技发展项目117个,有9个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有9个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科技成果较为显著。锂离子电池、数字化影像牙科设备等8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9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50项科技成果获市科学技术奖。信息化建设进展顺利,积极实施制造业信息化“12345”工程,数字化咸阳建设一期工程26个项目进展顺利。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700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4.3亿元,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有9户,上千万元的83户,上百万元的有311户。全市共组织各类科技讲座活动300多场次,印发科技书籍、技术资料15万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