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压紧逼,跨越发展,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合 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增长速度再创新高。200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338.6亿元,比上年净增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较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是近8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9亿元,增长10.6%;第二产业增加值147.4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116.3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为22∶44∶34,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1、7.9、3.1个百分点,人均GDP为6956元,按当前市场汇率计算,约合840美元,首次突破八百美元。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3.4%。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4%,主要农副产品涨价是拉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食品类价格指数高达107.9%,其中粮食类122.9%、肉禽及其制品类122.9%、蛋类120.0%、油脂类109.8%;交通和通讯类价格微幅下降,价格指数为99.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12.9%,是三种价格指数中涨幅最高的,其中产品畜、饲料、化肥和农用机油的涨幅最高,分别是130.0%、123.6%、121.6%和113.6%。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4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9.4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38.5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832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2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57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大力实施劳务输出产业化战略,劳务输出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劳务输出51.9万人。 “东靠西联”进程加快。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西安咸阳地铁一号线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西安咸阳大同城票据交换业务正式开通,通讯并号升位方案已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咸阳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成绩显著,与杨凌合作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65个,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38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弱,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电子和纺织工业拉动力减弱,投资和消费比例不够协调,社会保障工作任务较重,居民收入增长较慢。 二、农业 农业生产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2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农业产值为92.7亿元,增长12.7%;林业产值1.2亿元,下降19.2%;牧业产值27亿元,增长7.6%;渔业产值0.7亿元,增长13.2%。 种植业喜获丰收。粮食播种面积44.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1%,粮食总产200.5万吨,比上年增长12.2%,仅低于1993年的历史最高产量202万吨,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油料播种面积3.1万公顷,增长1.3%,总产量4.8万吨,增长0.4%。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市积极实施“优果、兴牧、增菜”工程,果畜菜三大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水果面积达到17.9万公顷,增长4.0%,水果总产265万吨,增长18.4%,果品质量显著提高。蔬菜种植面积6.3万公顷,增长5.0%,蔬菜总产达到218.9万吨,增长9.0%,其中大棚菜发展到4067公顷,蔬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2%。全市肉类总产量14.2万吨,比上年增长11.0%;奶类产量35.7万吨,增长20.6%;禽蛋产量8.5万吨,增长3.3%。年末大牲畜存栏44.8万头,比上年末增长12.0%;其中奶牛存栏12.3万头,增长19.7%,生猪存栏143.5万头,增长13.7%;羊存栏77.5万只,增长9.7%。一些新兴的种植业快速发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0.32万公顷,产量1.03万吨,花卉种植业产值700万元。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3.3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3万公顷,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万公顷。人畜饮水工程投资3248万元,解决了13.1万人饮水困难。农业机械总动力191.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291.1亿元,增长18.2%。市县区属工业增速明显加快,部省属工业总产值1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市县区属工业总产值138.2亿元,比上年增长26.7%,比部省属工业增速高出15.3个百分点。 五大支柱产业主导作用增强。我市能化、电子、食品、纺织、医药“五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到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3%。其中能化工业实现产值95.5亿元,同比增长27.6%,首次成为“五大支柱”中的顶梁柱;电子工业在高基数上实现产值87.9亿元,增长5.7%;食品27.4亿元、纺织19.8亿元、医药12.2亿元,分别增长20.2%、9.1%和22.3%。原煤、水泥、彩色显像管等主要产品产量均增长20%以上。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6.3%,比上年上升9.8个百分点,其中:产品销售率为97.3%,上升0.1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7.9%,上升1.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94.1%,下降9.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7.2%,上升0.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6次,加快0.15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5%,下降0.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0328元/人,上升35.5%。 建筑业发展迅猛。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155.2亿元,比上年增长37.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52.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99.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2004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1.7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00.8亿元,比上年增长53.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2.3%;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6.6亿元,增长28.9%;更新改造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完成投资26.4亿元,比上年增长54.9%。 市县区投资贡献份额增大。市县区以下单位投资138.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85.7%,比上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投资7.8亿元,同比增长9.9%,第二产业的投资64.3亿元,增长69.7%,其中工业投资62.9亿元,增长73.5%;第三产业的投资89.6亿元,增长23.8%。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人民西路、世纪西路、文林北路、渭河三号桥、咸通路立交桥、迎宾大道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已全部建成,渭河、沣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沣河1号橡胶坝和渭河1号橡胶坝基础工程已经完成。大佛寺煤矿、亭南煤矿、21寸彩管技改、礼泉汇源果汁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