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全市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户,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19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3%,主要是日本、法国、美国和香港外商投资。日本住友株式会社、法国威望迪水务公司等3家500强企业先后投资宝鸡发展。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全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增加较多,各项贷款余额203.9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5%,是近两年贷款投放量最多,投放范围较广的一年。各项存款高速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7.4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8%,存款继续向国家银行集中。 保险事业突飞猛进。全年保险费收入65690万元,比上年增长46.5%,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2166.9万元,增长3.3%,寿险保险费收入49982万元,增长65.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3541万元,增长23.6%,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2094万元,下降4.5%,其中财产险赔款6593万元,增长20.5%,寿险给付5501万元,下降23.6%。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10个,市区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有10座,乡镇电视差转台593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95%和98.32%,电视发射及转播台606座。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小品《美容店的故事》获中国曹禺杯戏剧文学奖小戏小品比赛综合演出二等奖、组织奖等5个奖项,小品《马路边》、《送礼》、《美容店的故事》获全省第三届艺术节综合大奖小品类一等奖,少儿舞蹈《军中小帅》获少儿类演出一等奖;市话剧团大型形象报告剧《红岩魂》在全国巡演,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市群众艺术馆选送的少年国标舞获省第七届国际标准舞锦标赛三项冠军;女子独舞《旧事女人》、男子独舞《彼岸》均获优秀表演奖,舞蹈《剪纸妞妞》获创作一等奖。文物事业发展为宝鸡旅游增添新亮点。我市共有博物馆12个,文物藏品5万多件,其中国家级55件。2002年发掘李茂贞墓和夫人墓,目前正在清理和修复中。 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通过“健康工程”建设,共建成和修建乡镇卫生院15所;市中医医院住院楼主体工程已顺利封顶;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楼已正式开工建设。建设项目建成将极大的改善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已达到68.6%以上。年内无偿献血23425人次。儿童“四苗”接种率达98%。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33.28/10万和23.55‰。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有了历史性突破。新建全民健身工程15处,我市残疾人运动员范良一举夺得第八届“远南”运动会铅球、铁饼、标枪三枚金牌。我市已连续7年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周优秀组织奖。在陕西省第十二届运动会19个项目的全部比赛中,取得金牌159枚,银牌86枚,铜牌73枚,奖牌总数和总分均列全省第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有7人破12项省记录,5人达8项一级运动员标准,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优秀组织奖、突出人才贡献奖等六项大奖。顺利承担了全国足球甲A联赛陕西国力队对上海申花队等四个主场比赛、“八一”女排主场比赛等大型赛事。累计发行1900万元体育彩票,为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的载体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建、扩建清姜路、川陕路、宝平路等5条城市道路8.35公里,约29.2万平方米;滨河路与高新大道连接线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并完成了5.0公里的道路路基及排水工程;广元路新世纪渭河大桥建成通车使用。市区城市道路总长度240公里,面积约245万平方米。天然气气化工程已累计铺设管网106公里,发展天然气用户58515户,年供气量2440万立方米,城市气化率达到80%。投资6034万元修建人饮工程308处,解决了19.9万人生活饮水问题,城市供水能力已达到29.8万立方米/日,自来水普及率100%。万人拥有城市公共交通车辆4.81标台;新增园林绿地面积234公顷,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192.34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87.98公顷。市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17万平方米,供热能力600万平方米。城市热化率为37%。十里铺污水处理厂和陵塬垃圾处理场开工建设。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成效显著,环境污染趋势得到控制。建成了市区大气质量自动检测系统和环境信息中心,开展空气环境质量日报,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继续名列全省前列。 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4.0%,分别提高了0.5和0.3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72.14万人,出生率为8.14‰,死亡率为4.79‰,自然增长率为3.35‰。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18元,比上年增长11.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036元,增长5.4%。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685.66元,比上年增加82.66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使用面积14.1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3.5平方米。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事业进一步推进,做到了“两个确保”。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单位2845户,职工25.8万人,失业保险全市参加统筹单位1306户,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为32.50万人,国有企业参加统筹率为98%,医疗保险参保单位2173户,参保职工24.6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职工22.3万人,生育保险全市参保0.6万人。确保全市纳入基本生活保障的18238名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按时发放,确保全市94307名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56544万元按时足额发放。 社会福利事业全面推进。全市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工程全面启动,渭滨区率先建成首批“星光计划”项目43个。全市各类福利机构床位达到950张,收代养人员1015人(次),建成县区福利中心3所,市级1所,发展民办福利机构3户;35个社区“五个一”设施社区(老年、托幼、助残、卫生保健、健身)建设共投入各项资金2千多万元,建成了2万多平方米的社区活动用房,配置了文化、娱乐、健身等活动设施,开办了老年人、少儿、残疾人便民医疗和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服务项目。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户数和人数分别达到27698户、70189人,占城镇非农业人口的7.8%,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全年下拨救灾救济款1300万元,实施了“特困灾民安居工程”;全市189所敬老院和生活福利院,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680人,入院率达到52.5%,确保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