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宝鸡市统计局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四市”建设和“两个最佳”的奋斗目标,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国民经济跃上新的台阶,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20.3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5个和1.6个百分点,同比加快1.9个百分点,名列关中第一,创1994年以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84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0.21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0.25亿元,增长8.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达到8700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2.4:53.2:34.4;县域经济总量达到171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3.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2.8%,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物价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其中城市价格上涨4.6%,农村价格上涨1.6%。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和居住价格分别上涨9.5%和10.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9%;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14.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4%。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04.16万人,其中: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国有、集体及其他所有制)32.3万人,个体从业人员14.8万人,私营从业人员10.6万人。全年通过各种渠道新增就业3.85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500人,其中,1.77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全市新增劳务输出24.6万人,外出务工总人数达到62.3万人。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市财税总收入41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全市地方财政支出21.1亿元,同比增长16.2%。全市税收总额(含关税和农业税)39.1亿元,同比增长26.9%。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弱,农民收入持续稳固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产业集群规模不够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还不多;经济的外向度仍然较低,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

二、农业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严格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农林牧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实现总产值66.34亿元,同比增长12%。种植业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8.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2%;粮食总产量达到146万吨,增产19.9%,其中,夏粮总产74.5万吨,增产24%;秋粮总产71.5万吨,增产15.8%。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五年下滑的趋势,是近六年来的最好收成。蔬菜和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2.2%和6.3%;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9.5%和13%。

畜牧业持续发展。全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5.7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8%。主要畜产品产量增加。全年肉类总产量15.5万吨,比上年增长8.6%,奶类产量31.9万吨,增长25.5%,禽蛋产量7.89万吨,增长22.8%;年末牛存栏53.6万头,增长5.3%,猪存栏111.9万头,增长9.9%,羊存栏80.4万只,增长4.9%,家禽存栏1180万只,增长20.3%。

林业建设良性发展。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2.5亿元,比上年增13.3%。完成造林面积3.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8万公顷,飞播造林1.1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6万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7.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6%;农用拖拉机3.9万台,增长5.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加快实施“8355”工程,产权招商迈出新的步伐,完成了10户企业的改革改制,30户企业的资产重组正在加快推进,26户企业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顺利挂牌,国企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1.8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实现工业增加值108.94亿元,增长26.3%。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8.78亿元,比上年增长41.4%;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3.0亿元,增长16.3%,轻重工业比例为27.5:72.5。按经济成分划分,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6.21亿元,增长28.6%;集体企业完成18.79亿元,增长45.1%;股份制企业完成134.29亿元,增长36.3%;股份合作企业完成1.28亿元,增长28.4%。

企业规模成长迅速,10户骨干企业生产快速增长。2004年,产品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8户,其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户。全市10户骨干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7.3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2.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6%,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总资产贡献率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增长4.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提高1.2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6.97亿元,增长28.76%,税金总额24.7亿元,增长20.6%。盈亏相抵后赢利7.75亿元,增长65.12%。企业亏损面为35.9%,比上年降低3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迅猛(见表一)。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5.7亿元,同比增长10.6%。全市资质等级在四级及以上的建筑企业达到100户。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确保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建设投资,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增速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20.1亿元,增长26.8%;城镇私人建房和农村投资完成20.05亿元,下降3%。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投资完成84.1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0%,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为扩大生产注入了新的动力;社会事业投资完成36.5亿元,增长46.6%,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25.2%,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为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计划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45个大项目共完成投资52.8亿元,同比增长21.9%。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阜丰宝鸡生物工程园、陕汽集团重型车桥及汽车零部件扩建、华龙日清公司6万吨方便面生产线等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中国联通CDMA扩容三期工程、宝鸡文理学院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竣工;千阳大桥、凤太公路、陇马公路、益马公路等县际公路建成投用。新开工项目进展顺利,宝鸡忠诚机床集团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宝华公司高新区扩建改造、温州时代商城及新福路、福谭大桥等项目先后开工建设。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的建成,全市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见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