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社区服务中心)1306个,其中,医院93所,乡镇卫生院172所,卫生防疫和卫生监督机构16所,妇幼保健机构13所。市县疾控中心和急救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医院床位数达到1.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5万人,其中,医生6566人,护士(师)4092人。年内无偿献血2.1万人次。儿童“四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达到97.4%,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接种覆盖率达到93.53%;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52.75/10万和20.82‰;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325.32/10万。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全市共建64处全民健身路径,健身站(点)300多个。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我市运动员在残疾人奥运会中荣获男子铁饼F54级冠军;在2004年全省青少年运动会16个项目比赛中,我市代表团奖牌数和总分居全省第2位。 十一、城市建设和资源环境 2004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顺利通过国家正式考核验收,成为西北地区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宝鸡市区渭河生态环境建设”获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省政府授予我市“陕西省园林城市”称号。 城市路网日趋完善。全市完成近20条道路改造,购置公交车辆112台投入营运,新开公交线路2条,调整延长线路15条,营运里程达到326.5公里。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建成了清姜路、陈仓园等4个绿地广场,新增城市绿地180万平方米;渭河拦河闸蓄水工程顺利竣工,形成了140万平方米的金渭湖,蓄水量达到238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39%,比上年提高3.89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57平方米。 公用事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全市用水量为62735万立方米;市区自来水用水量为6662万立方米,市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市区天然气销售量达到406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9.7%,城市气化率达到74.52%。城市热力管网供热面积达到51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供热面积达到405万平方米。 环卫设施明显改善。十里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61.22%。陵塬垃圾处理场建成投入使用,使我市垃圾处理能力走在了全省前列。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绩。全市饮用水质达标率为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在95%以上,市区内无劣五类水质。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99天,占监测天数的81.7%。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8项指标全部稳定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7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23‰,死亡率为4.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6‰,比上年下降0.05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1元,同比增长10.8%,其中工薪收入7103元,同比增长11.8%;人均消费支出5693元,增长8.9%。在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粮价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迈上2000元台阶,达到2031元,比上年增加185元,增长10%;人均消费支出1523.4元,增长6.4%。加快实施扶贫开发十年规划,全市移民搬迁1005户、4667人,9.3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解决了农村10.1万人的饮水困难;积极实施农民“舒心家园”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推进。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27.1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33.27万人,国有企业参加统筹率为99%;医疗保险参保职工3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职工2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0.6万人。全市纳入基本生活保障的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全年1.15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2078万元。全市共有8.1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助54元/月。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床位1680张,收代养人员1110人。建立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36个。全年下拨救灾救济款1007万元。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为现价,增长速度为可比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