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宝鸡市统计局

房地产开发投资健康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土地购置面积3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7.3%;竣工房屋面积65.6万平方米,与上年持平;商品房销售面积65.2万平方米,增长26.9%,其中住宅销售占98%;商品房销售额8.6亿元,增长20.7%,其中销售给个人所占比重为93.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速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60.87亿元,同比增长14.4%,所占比重为65.2%;县及县以下零售总额32.5亿元,增长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77.52亿元,同比增长12.1%,餐饮业零售额14.22亿元,增长19.9%,其他行业零售额1.63亿元,增长1.4%。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全年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804个,合同引资183.5亿元,同比增长43%,实际到位资金85.5亿元,增长85.1%,其中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占68%。先后组织经贸代表团赴香港、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进行专项招商,开展各类经贸洽谈活动,共签订合同项目63个,引资47.29亿元。使青岛啤酒、河北华龙集团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落户宝鸡。

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达到104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进口总额5131万美元,增长45.4%,出口总额5310万美元,增长17.5%。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0.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7.3%;有色金属制品出口增长82.3%;医药化工产品出口增长1.7倍;农产品出口增长1.1倍。全年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户,合同外资金额2166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物运输量1739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8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4702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35亿人公里。全市现有营运载客汽车5627辆,比上年同期增长0.5%,货车7339辆,增长13%。

新建成千阳—北道区、陇县—张家川、益店—马家镇、彬县—麟游等四条县际公路;S212千河大桥建成投入使用。新改建农村公路182公里,新铺油路138公里。

邮电事业迅猛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0.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全市共有邮政服务网点180处,其中农村网点139处;全市邮路85条,总长度4194公里;发行了“青铜器•逨鼎”专用邮资信封——《诚信宝鸡》形象封。电话业务持续发展,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89万户,比上年增长21.9%;小灵通用户16.2万户,增长54.3%;移动电话用户66.3万户,增长6.9%。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46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7.3万户。

旅游业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成功举办了全国性盛会——2004•中国森林旅游博览会、中国西部中等城市发展市长论坛和第四届“两节一会”。全年共接待游客621.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2.6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2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4亿元,同比增长16%。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2家、AAA级3家,AA级3家,A级1家;森林公园10个;国际、国内旅行社26家;星级饭店35家。

八、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金融机构当年存款增加量创新高。年末全市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92.3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8%,当年存款增加量突破50亿元,其中定期存款净增35.11亿元,占存款增加量的比重达到69.6%,同比提高8.1个百分点,存款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86.9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3%。各项贷款余额230.5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全市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呈双降态势。

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86.72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股票成交额82.82亿元,增长27.6%;国债成交额3.18亿元,下降43.9%。

保险业务平稳发展。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5.9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0.5亿元。各类赔款及给付支出1.5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0.7亿元,寿险给付0.8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04万人,在校生2.37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1.96万人,在校生4.2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32万人,在校生7.99万人;初中招生7.12万人,在校生22.78万人;小学招生4.6万人,在校生35.72万人;小学入学率为99.76%,其中女童入学率为99.64%。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465人;在园幼儿(含学前班)5.6万人。全市共建成省级重点中学10所,省级示范中小学29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9所,省级示范幼儿园7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1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3所。全市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

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首批全国技术创新示范城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和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年列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2项;省级60项;市级50项。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57项,其中,重大科技成果7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49项。专利申请量131件,授权量111件。全年培育新生民营科技企业29户,全市民营企业总数达到1170户。

高新开发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5.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实现经营总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30.5%,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完成66.8亿元,占全区经营总收入的比重为64.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82万元,增长32.4%。全年新增入园企业80家,新引进项目28个,合同引资39.6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74亿元,同比增长4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艺术表演场所16处,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3个,文化站178个,公共图书馆12个。话剧《又一个黎明》被列为文化部“五个一”精品工程,秦腔剧《考官记》(牛县令传奇)在全省庆祝建国55周年暨纪念振兴秦腔2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中名列全省第一。小品《寂静的山坡》荣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小戏小品类演出和创作二等奖。市区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域拥有广播电视台10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96%和98.34%。

年末全市共有博物馆12个,文物藏品5万多件,其中国家级55件。2004年眉县发现挖掘青铜器的五位农民当选全国“文化十杰”。考古工作有新的突破,周公庙遗址发现西周贵族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