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对外经济与旅游业 进出口总量增长乏力。2003年全州外贸形势严峻,全年进出口总额1779万美元,下降37.8%。其中:进口204万美元,下降86.7%;出口1575万美元,增长18.6%。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82846万元,增长20.7%。其中:进口33892万元,增长12.3%;出口48954万元,增长27.2%。 经济社会技术合作进一步扩大。全年引进国内投资项目150个,项目协议总投资38.98亿元,协议引进资金35.2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81亿元。2003年,全州新批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11家,协议总投资1.56亿元,其中:合同外资6454万美元。 旅游业正常发展。2003年我州旅游业克服了“非典”的影响,全年旅游业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96.1万人次,增长23.7%。旅游总收入66248.9万元,增长18.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7895万元,增长15.7%。财政支出217281万元(不含国债和扶贫专付资金),增长11.1%。金融形势良好。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935423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8.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4161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5.5%。各项贷款余额837165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7.9%。 保险事业发展快。全州保险费收入达14669.8万元,增长17.3%。其中:人寿险保费收入9193.8万元,增长23.6%l;财产险保费收入5476万元,增长8.2%。人保赔付率19.8%,财保赔付率50.5%。较好地发挥了保险业的社会保障和经济补偿作用。 九、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科技工作显成效。全州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突出特色资源优势,努力落实科技计划项目。2003年全州共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5项,其中国家及省级16项,州级29项。全部项目已按合同实施,进展顺利。在支柱产业培育和特色产品开发、农业结构调整、科技扶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全州共组织评价科技成果项目55项,有31项获省州科学技术奖,其中:有1项获省科技三等奖,30项获州科学技术奖。科技对国民经济、农业、工业的贡献率分别达35.3%、43%和31.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2.2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一年来,全州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学质量明显上升。全州“普九”县增加到7个,“普九”人口覆盖率达77.5%,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5%以下。全州有各类学校(不含成人学校、幼儿园和特殊教育)2417所,在校学生57.62万人,增0.7%,少数民族在校生33.65万人,占58.4%。其中:高等学校1所,在校生2597人,增18.8%;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所,在校生5589人,增1.1%;普通中学155所,在校生18.29万人,增长12.8%;小学2236所,在校生37.39万人,下降3.8%;职业中学12所,在校生10743人,下降20.4%。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0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87.97%。 全州教职工人数达30378人,其中:专任教师2818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92.8%。高中、初中及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58.7%、77.8%和91.6%。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州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站)128个,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量50.6万册;出版《文山日报》780万份,增长20.6%。出版杂志1.8万份。乡镇广播站111个,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6.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文山人民广播电台共收来稿11416件,采用4781件。其中:1件作品被国家级新闻单位采用,13件作品获省级奖。八县广播电视台广播宣传也取得较好成绩,共收来稿11751件,采用9098件。为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全州广播电视部门继续坚持“以星为源、五小覆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发展”的方针,认真抓好广大农村和中越边境一线自然村地面卫星站建设。到2003年末全州已建成地面卫星接收站3462座,升级改造132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7.0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条件趋于改善。年末全州卫生机构(不含诊所等)176个,其中:县医院及综合医院26个,卫生院11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年末共有病床4632张。卫生技术人员4988人,其中:执业医师1545人,执业助理医师757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3年全州参加全省体育比賽共获得金牌25枚、银牌26枚、铜牌30枚。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成效。全年共出生人口41832人,死亡1996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3‰以内。年末全州总人口达3322720人,比上年增加26981人。其中:乡村人口3062445人,少数民族人口1882049人,占56.6%。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0元,增长6.3%。农民人均纯收入1142元增长6.0%。发放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3.02亿元,增长8.9%,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2.82亿元,增长8.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222元,比上年增加1184元,增长10.7%。 社会保障事业巩固提高。全州有36413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3750名离退休人员参加离退休费社会统筹。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州共有敬老院22个,收养人数157人,由集体和分散供养散居孤老残幼人员2757人。全年共发放救济款1298.2万元,安排救济粮533.1万公斤,帮助灾民和贫困户30万人次渡过难关。 环保工作成效突出。全州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41.3%,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烟尘排放量9656吨,比上年下降12.8%;工业粉尘16908吨,下降32.4%;二氧化硫2404吨,下降77.3%。 注:1、以上公布数据部分为年快报数,因此与正式年报数会有一定差异。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