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文山州统计局

2003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省委七届四次和州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团结一心,同心同德,创新谋变,扎实工作,尽力克服“非典”和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较好地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2003年文山州生产总值(初步核实数)100.23亿元,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29亿元,增5.2%;第二产业增加值29.44亿元,增20.7%。其中:工业增加值21.72亿元,增19%,建筑业增加值7.72亿元,增长26.5%;第三产业增加值38.50亿元,增长10.2%。一、二、三产业结构为32:29.5:38.5,比上年第一产业下降2个百分点,二产上升2.5个百分点,三产下降0.5个百分点。全州人均生产总值3029元,比上年增长14.1%。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27亿元,占GDP的29%,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七、烟、畜、矿”四大支柱产业提供增加值26.67亿元,同比增长14.9%,占GDP的比重达27.3%。支柱产业实现税收2.89亿元,同比增长19.7%,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60.2%。

支柱产业中:三七产业实现总产值7.51亿元,税利1.89亿元;烤烟产业实现总产值7.34亿元,税利2.15亿元;畜牧业实现总产值18.23亿元,稅利1.41亿元;矿业实现总产值18.45亿元,税利3.13亿元。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2%,比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较大,价格指数为107.5%,比上年提升7.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有所回升,为100.3%,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2003年全州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2390人。年末全州单位从业人员11.05万人,增长0.6%,其中:在岗职工10.63万人,下降1.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农业基础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弱,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工业企业整体实力薄弱,能源供应紧张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财政困难,收入增长缓慢,支出因素增多;外贸进出口形势严峻。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业在受灾之后仍实现增收,结构调整有起色。全州粮食播种面积561.52万亩,下降2.8%。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0.5万亩,增长3.9%。全年现价农业总产值493664万元,增长8.3%。

畜牧业生产全面发展。畜牧业现价总产值182339万元,增长11.9%,实现稅收4602万元,下降2.6%。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6.9%,已成为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植树造林取得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8.23万亩,封山育林72.27万亩。天然林保护、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等造林绿化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年内退耕还林、还牧15.8万亩,遏制了生态的恶化,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主要林产品产量增长。八角412万公斤,增长2%;草果80.6万公斤,增长32.1%。

渔业、乡镇企业持续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505.2万公斤,增长8.6%。全年乡镇企业总收入1277620万元,总产值950043万元,分别增长13.4%和14.3%。

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改善。年末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96302万瓦特,增长6.1%;大中小型拖拉机17512台,增长3.6%;农用排灌机械10381台,增长1.6%;化肥施用量34.85万吨,增长4.1%;农村用电量17361万千瓦小时,增长4.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4.1万亩,增长1.8%。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加快重组改组、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強化工业首位意识,加快工业强州步伐。全州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全州工业现价总产值60317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9.3%。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产值98595万元,增长12.1%;集体企业3937万元,下降22.3%;股份合作企业12265万元,增长51.6%;股份制企业114742万元,增长21.8%;其它经济类型工业企业373598万元,增长20.1%。

按规模大小划分: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值226791万元,增长14.2%;规模以下企业376388万元,增长22.0%。

轻重工业同步增长,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轻工业总产值215603万元,增长20.4%。重工业总产值387576万元,增长18.6%。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1305万元,增长20.9%;亏损面30.7%,下降13.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9514万元,增长90%;上缴税金22914万元,增长21.2%。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3.7点。分行业看,电力生产、有色金属冶练、煤炭采选、有色金属矿采选、医药制造和烟叶复烤等骨干行业利润增幅较大,比上年分别增长37.9%、1.7倍、90.6%、1.9倍、2.2倍和72.6%。

建筑业生产快速发展。受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的拉动,全州建筑业增加值77200万元,增长26.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0913万元,增27.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86511万元,增长13.8%;更新改造完成35340万元,增长57.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8067万,增长53.9%;其他投资(含城镇集体)24476万元,增长129.5%;农村集体完成投资28671万元,增长27.8%;城乡私人建房完成投资43123万元,增长31%;零星固定资产投资4725万元,增长33.4%。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有新突破。2003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10756公里,村(居)民委员会通路率100%,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公路通车里程的增加,扩大了运输能力。全年货运周转量90160万吨公里,增长6.0%。旅客周转量173540万人公里,增长5.1%。

邮电通信发展迅速,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邮电通信业务收入32282万元,增长7%。全州城乡固定电话普及率6.48%,比上年增加1.02个百分点。移动和联通通信用户达22.6万户,城镇居民每百人拥有手机30.7部(城镇居民住户调查数)。

六、国内贸易

商品市场销售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380970万元,增12.7%。其中:城镇206208万元,增长13.1%;农村174762万元,增长12.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消费品零售额37285万元,下降14.2%;集体及股份合作14434万元,增长30.8%;个私经济261037万元,增长13.9%;其他经济682143万元,增长4.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93656万元,增长13.3%;餐饮业68903万元,增长9.3%;其他18411万元,增长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