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文山州统计局

七、对外经济与旅游业

进出口总量平稳增长,出口增长乏力。全州外贸进出口总额2860万美元,增71.2%。其中:进口1531万美元,增6.1倍;出口1329万美元,下降8.7%。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68631万元,增11.2%。其中:进口30176万元,增53.3%;出口38455万元,下降8.5%。

经济社会技术合作有新的起步。全年签订项目126个,实施项目141个(含上年结转15个)。其中:区域合作24个;滇粤合作9个;滇浙合作5个;滇沪合作40个;省内合作41个;其他合作22个。实施项目到位资金56822万元,增82.7%。2002年全州经济协作实现产值160万元,实现利税76万元。

旅游业正常发展。历经了前些年的旅游高峰热潮之后,2002年我州旅游业的发展已进入均衡发展阶段。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8.46万人次,增6.2%。旅游总收入55812万元,增8.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金融态势良好。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1396万元,增25.6%。财政支出190317万元(不含国债和扶贫专付资金),下降1.9%。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788743万元,比上年末增14.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2463万元,比上年末增16.6%。各项贷款余额710123万元,比上年末增17.0%。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州保险费收入达10161万元,比增11.1%。其中人寿险保费收入5098万元,财产险保费收入5063万元。人保赔付率19.3%,财保赔付率69.9%。较好地发挥了保险业的社会保障和经济补偿作用。

九、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科技工作显成效。全州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把“创新、产业化”作为科技发展的主题,突出特色资源优势,努力落实科技计划项目。2002年全州共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6项,其中国家及省级17项,州级29项。全部项目已按合同实施,进展顺利。在支柱产业培育和特色产品开发、农业结构调整、科技扶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全年共有33个项目获省州科技进步奖。其中3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0项获州科技进步奖。科技对国民经济、农业、工业的贡献率分别达34.1%、41.6%和29.4%,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教育是科技和经济腾飞的支撑点。一年来,全州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学质量明显上升。全州“普九”县增加到5个,“普九”人口覆盖率达57.3%,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5%以下。全州有各类学校(不含成人学校、幼儿园和特殊教育)2452所,在校学生572219人,增0.8%,少数民族在校生330397人,占57.7%。其中:高等学校1所,在校生2186人,增29.0%;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所,在校生5529人,增17.3%;普通中学149所,在校生162194人,增17.0%;小学2285所,在校生388816人,下降3.6%;职业中学12所,在校生13494人,下降31.4%。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6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87.42%。全州教职工人数达30519人,增2.1%。其中:专任教师28231人,占教职工总数的92.5%。高中、初中及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53.8%、71.8%和90.8%。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2002年全州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站)129个,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量59.1万册;出版《文山日报》647万份,比增2.2%。出版杂志1.8万份。乡镇广播站111个,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6.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文山人民广播电台共收来稿6788件,采用2654件。其中108件作品被省级新闻单位采用,3件作品被获国家级新闻单位采用,3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八县广播电视台广播宣传也取得较好成绩,共收来稿13550件,采用11176件。为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全州广播电视部门继续坚持“以星为源、五小覆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发展”的方针,认真抓好广大农村和中越边境一线自然村地面卫星站建设。全年新建地面卫星接收站55座,升级改造636座,安装有线电视小前端10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6.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条件趋于改善。年末全州卫生机构181个,其中县以上医院24个,卫生院112个,专科防治站7个,卫生防疫站9个,综合门诊部2个。全年共有病床5085张,增6.3%。卫生技术人员5245人,增3.5%。其中:中医师176人,西医师1673人。村设置的医疗点930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606人,增8.5%。农村接生员3955人,增4.5%。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2年全州参加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中,获金牌25枚、银牌11枚、铜牌14枚,获金牌总数排列全省第七名,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代表团称号。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不断提高,全年在校学生体育达标人数38.27万人,比上年增加3.86万人,达标率为98.0%。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成效。全年共出生人口41358人,死亡人口19017人,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65‰以内。年末全州总人口达3295739人,比上年增加26566人。其中:乡村人口3041615人,少数民族人口1865516人,占56.6%。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56元,增5.6%。农民人均纯收入1082元,增6.0%。全年全州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16789万元,增7.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571元,比上年增加866元,增8.9%。

社会保障事业巩固提高。全州有33138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3515名离退休人员参加离退休费社会统筹。

社会福利及救济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州共有敬老院31个,收养人数436人,由集体和分散供养散居孤老残幼人员2798户、3022人。全年共发放救济款2078万元,安排救济粮874万公斤,帮助灾民和贫困户56.8万人次渡过难关。

环保工作继续推进。全州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3.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烟尘排放量11000吨,比上年增加1000吨;工业粉尘25000吨,减少1100吨;二氧化硫10600吨,减少200吨。

注:1、以上公布数据部分为年快报数,因此与正式年报数会有一定差异。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