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6.47亿元,比上年增长48.3%,其中:进口总额2.73亿元,比上年增长62.2%,出口总额3.74亿元,比上年增长39.6%。 在“招商引资”工程的强有力推动下,对内对外开放又有新发展。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202万美元,比上年增3.2%,实际利用外资919.43万美元。共签订和实施国内合作项目171个,项目投资协议资金达177.9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3.94亿元,比上年增长32.7%。 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230.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其中:接待海外旅游人数4.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创外汇收入2701.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 八、金融、保险业 金融系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金融风险意识增强,运行稳健。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4.85亿元,比年初增长17.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4.33亿元,增长18.4%。年末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11.95亿元(含农行剥离不良贷款),比年初增长13.8%,其中:短期贷款增长20.4%,中长期贷款增长9.5%,货币净投放量1.87亿元,同比少投放12.46亿元,年末货币流通量为47.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7%。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各种保险收入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赔偿支出0.82亿元,比上年下降40.1%。 九、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 科技工作进一步强化。全市安排科技三项费用236.7万元,共实施科技项目74个,创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9个,全国科普示范县区3个,有效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截止年底,成立市县级学会(协会、研究会)137个,农村产业 协会792个,全年举办科普讲座24次,听讲人数达1.1万人次,举办 科普展览35场次,参观人数达21.48万人;实用技术培训21.48万 人次,招收“农函大”学员2.1万人;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拥有各类学校2981所,其中:高等学校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1所,普通中学126所,小学2774所(含教学点),特殊学校1所,幼儿园58所。在校学生人数39.16万人,专任教师2.04万人。全市基本实现“普九”,市第一中新校建设、技校扩建、市幼儿园搬迁新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教育保障机制逐步完善,“两免一补”全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高考取得新成绩,职业教育得到加强,教育体系不断健全。 拥有综合档案馆9个,文化馆9个,图书馆9个,馆藏图书56.5万册;艺术表演团队9个,表演场所1个,电影队44个,印发《临沧日报》365万份,比上年增加了9万份。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高山台站建设、及数字电视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广播电视覆盖率不断提高。全市拥有调频转播发射台40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4座;卫星收转站176913座;广播覆盖率92.88%,比上年提高2.38个百分点;电视覆盖率94.57%,比上年提高0.72个百分点。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以“全面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全市共组织了健步走、“体彩杯”家庭趣味运动会、大众广播体操通讯赛等28项体育活动,参加人数达到72万人。参加了云南省第六届城运会预赛,共获金牌3枚、银牌7枚、铜牌11枚。 卫生公共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新成效,广大农民提前享受到了新型合作医疗所带来的实惠。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54个,有卫生技术人员4253人,病床位4172张,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047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175.85万人,参合率到达88.9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开始启动,社会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有效缓解了广大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防治艾滋病及控制霍乱、结核病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十、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事业整体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完善。城镇低保工作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全面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解决了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市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3703户,人数达到4.6万人,发放保障资金0.77亿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6.17万人,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4亿元。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全面落实,全年发放五保供养资金0.08亿元。 积极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全年新增就业1.2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全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11万人,增加农民收入4.06亿元。 扶贫工作以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促进低收入人口增收为目标,加大扶贫力度,全年有9.3万人脱贫。 十一、城市建设、资源和生态建设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年末成镇人口66.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园林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镇规划体系、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逐步健全和完善,城镇对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8539公顷,比上年下降14.7%;退耕还林8000公顷。 十二、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单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为20694元,比上年增长13.3%;据抽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2363元,比上年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274元,比上年增长11.2%。 十三、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8年,人口出生率为12.74‰,比上年低0.26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62‰,比上年低0.5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12‰,比上年高0.32个千分点。年末常住人口为238.2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计划生育率为96.76%,综合节育率为88.26%。 注:年末常住人口数为全国1%的抽样调查推断的常住人口数,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建筑业产值、非公经济增加值、脱贫人口等数据为快报数据,发电量不含大朝山电站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