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普洱市统计局

200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普洱市更名为契机,着力打造茶、林、矿、电四大支柱产业,战胜了“6·3”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平安普洱的要求,抓紧抓好各方面工作的落实,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活力增强,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除外贸进出口总额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外,其余宏观调控目标全部顺利实现。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生产获得丰收;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投资需求持续增长,消费需求稳定增长;财政收支同步快速增长,金融存贷款较快增长,保险业持续发展;招商引资、旅游、非公经济较快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喜人局面。

一、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测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151.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增幅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5878元,比上年增加1025元,增长14.3%。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1.52亿元,比上年增长8.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0%,拉动经济增长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4.7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6%,拉动经济增长6.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29.20亿元,增长23.4%;建筑业增加值15.55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4%,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形成。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够协调,服务业比重不高,工业产品附加值低。三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如期完成“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指标,任务相当艰巨。四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稳定物价、成品油供应、住宅、道路交通、环境等方面还有不满意的地方,部分城乡居民生活仍比较困难等等。

二、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007年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把“三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支农惠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克服“6·3”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取得了粮食丰收、经济作物较快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成绩。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74.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

(一)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实现增产增收。茶叶、甘蔗、烤烟、蚕桑等主要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粮食面积比上年调减1.4%,农业科技水平继续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83.46万吨,比上年增加0.31万吨,增产0.4%。

主要农业产品产量表

注:茶叶产量不含野生古茶

(二)林业生产取得突出成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资源林政管理大为加强,林业重点工程继续有效实施。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0939公顷,迹地更新面积9421公顷,零星(四旁)植树409万株,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400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达29271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9%。木材产量197.17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9.7%;松脂产量9.32万吨,下降3.3%。护林防火取得好成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三)畜牧业、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受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影响,存栏有所下降,但出栏增加,肉产量增加。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1.06万吨,比上年增长7.7%。水产品产量为2.30万吨,比上年增长3.5%。

主要畜牧、水产品产量表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4864万瓦特,比上年增长13.0%;大中型拖拉机4608台,小型拖拉机13965台。全年农机化投入12104万元,比上年增长43.0%,农业机耕、机耙、机播、机灌面积及机收面积不断扩大。全年农村用电量16263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8.3%;化肥施用(折纯)量52945吨,比上年增长14.8%。农田水利建设得到继续加强,全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27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11.01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93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2.427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955万公顷;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11.62万人。建成水库(塘坝)632座,其中: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265座,塘坝357座,水库总库容47902万立方米;建成引水工程48526件。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28625万立方米,其中:向农业供水95146万立方米,向工业供水6216万立方米,向城镇供水2851万立方米。

三、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一)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随着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的有效实施,全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努力缓解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狠抓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大产业培植,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开拓产品市场,全年工业生产实现快速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74.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8%。从规模以上工业看,轻工业高速增长,重工业快速增长,轻工业完成产值18.71亿元,增长43.4%;重工业完成产值38.59亿元,增长18.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产值8.60亿元,增长25.0%;集体工业完成产值0.38亿元,下降20.3%;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产值0.27亿元,下降58.1%;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39.65亿元,增长22.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6.45亿元,增长121.5%;其他企业完成产值1.95亿元,下降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