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衣着类 -6.1 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3.7 其中:食品类 12.4 (1)粮食 29.0 (2)油脂类 19.1 (3)肉禽及其制品 14.9 (4)鲜菜 17.0 (5)干鲜瓜果 4.4 日用品类 6.4 建筑材料及五金电料类 0.7 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用品类 -4.2 交通、通信用品类 -10.5 文化办公用品类 -4.5 报刊杂志及电子出版物类 1.2 燃料类 6.3 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4.7 其中:小农具 -1.2 大牲畜 35.9 化学肥 1.8 六、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4.2亿元, 比上年增长21.2%,上划中央财政收入2.3亿元,比上年增长8.2%,财政支出达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金融系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 金融风险意识增强,运行稳健。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66.6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9%,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增长5.8%,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14.1%。年末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80.8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8%,其中:短期贷款增长0.42%,中长期贷款增长24.8%,货币净投放量7.98亿元, 比上年增长0.5%,年末货币流通量为32.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4%。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各种保险收入13532万元,比上年增长11.1%,赔偿支出4135万元,比上年增长16.5%。 七、对外贸易、对内对外开放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下滑。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2亿元,(含边民互市)比上年下降5.2%,其中:进口总额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8.4%,出口总额达1亿元,比上年下降19.2%。 在“招商引资”工程的强有力推动下,对内对外开放又有大的发展。全年共引进国外资金3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倍。共签订和实施国内合作项目124 个,项目投资协议资金达84.1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42亿元,比上年增长96.96%。 旅游业发展较快。全年到我市旅游人数达86.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8%,其中: 海外旅游者人数达2.5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1.1% 。 旅游业总收入达3.75亿元, 比上年增长74.4%。创外汇收入1662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23.9%。 八、个体、私营经济 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稳步发展, 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个体经济总户数达到52618户(含无证户),从业人员达81405人; 私营经济总户数(有证户)达到799户,从业人员达22536人;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9亿元,比去年增长26.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6%。 九、科技、教育、文化、 全市安排科技三项费用188万元(发展橡胶产业三项费用60万元), 共实施科技计划项目65个,有效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截止年底, 全市成立地县级学会、协会、研究会9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57个,举办科普讲座 66次,听讲人数达1.24万人次;举办科普展览64 次,参观人数达17.3万人;实用技术培训7.63万人次,招收“农函大”人数3554人;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教育事业坚持“两基”、“两全”并重并举的方针,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全市拥有各类学校3184所,其中:大专1所,中等专业学校3 所,普通中学121所,职业中学10所, 进修学校8 所,小学2985所, 特殊学校1所, 幼儿园55所。在校学生人数35.57万人,8个县(区)已全部实现普六;有5个县(区)实现普九,人口覆盖地区为65.85%,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教育资源整合工程”取得阶段成效,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年末全市拥有综合档案馆9个,文化馆9个,乡镇文化站89个, 图书馆9个。艺术表演团队7个,表演场所1个,电影队60个, 印发《临沧日报》312万份。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电视发射台及转播台1419座,比上年增加37座;地面卫星接收站3419座,比上年增加933座;有县级广播站8个,乡级广播站73个, 覆盖率达87.85%,比上年提高0.56个百分点; 电视覆盖率92.69%,比上年上升0.59个百分点。 十、 人民生活及社会福利事业 积极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年开发就业 岗位11793个,比上年增加1107个,新增就业9947人;单位职工年均工资为12165元;据抽样调查: 农民人均纯收入1222元,比上年增加121元,增长11%, 是“九五”以来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27元,比上年增长7.1%。 全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单位23个,全年救济困难人口31.05万人次,发放救灾救济款4241.7万元。 十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6.29‰,比上年低1.02个千分点, 死亡率为7.8‰,比上年高0.19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8.49‰,比上年低1.21个千分点。 全市年末总人口为231.8万人,比上年增加2万人。计划生育率为92.84%,综合节育率为87.92%。 注: 年末人口数为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抽样调查推断数,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工业效益、个私增加值等数据为快报数据,工业产值、发电量不含大朝山电站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