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思茅市统计局 (2006年2月18日) 2005年是实现“十五”计划发展目标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市委、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创新中求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战胜了地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和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呈现出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协调的良好势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均实现了当年和“十五”计划的预期发展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10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平均以10.3%的速度增长,比“九五”期间提高了1.4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4157元,比上年增加556元,可比增长10.8%,“十五”期间,平均增长9.5%,比“九五”期间提高了1.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3.64亿元,比上年增长8.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贡献率为1.9个百分点,建筑业贡献率为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9.01亿元,比上年增长7.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2.7:28.8:38.5调整为31.6:31.7:36.7。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经济总量小,与全国、全省的差距继续拉大,基础设施滞后,工业规模小,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民增收难度大,财政实力单薄,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仍较困难等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把“三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1.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8%,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粮食保产略增,主要经济作物实现增产。粮食生产总体形势基本平稳,全年粮食总产量达81.77万吨,比上年增产0.2%。除甘蔗由于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外,油料、茶叶、咖啡、橡胶、烤烟、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增加,实现了增产增收。 畜牧业、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市肉类总产量达9.46万吨,比上年增长8.2%;水产品产量14678吨,比上年增长7.9%。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3435.45万瓦特,比上年增长2.3%;大中型拖拉机961台,小型拖拉机10412台。全年农机化投入7452.73万元,比上年增长29.2%,农业机耕、机耙、机播、机灌面积及机收面积不断扩大。全年农村用电量11745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6.7%;化肥施用(折纯)量43294吨,比上年增长7.3%。农田水利建设得到继续加强,全年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22501万元,比上年增长1.7%;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312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0.737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094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2.041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129万公顷;解决农村人畜饮水5.7万人、4.57万头。建成水库(塘坝)632座,其中: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257座,塘坝365座,设计总库容48361.1万立方米;建成引水工程48516件。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06135万立方米,其中:向农业供水90759万立方米,向工业供水7890万立方米,向城镇供水4264万立方米。农村产业、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势。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46.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4%,增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工业看:轻工业完成产值11.70亿元,增长0.6%;重工业完成产值23.34亿元,增长28.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1.02亿元,增长11.4%;集体企业完成产值0.46亿元,下降48.5%;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产值0.46亿元,增长5.8%;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20.64亿元,增长24.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1.19亿元,下降16.6%;其他企业完成产值1.27亿元,增长17.3%。 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5年,列入统计监测的8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0.15%,比上年提高28.89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8.5%,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3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实现利税总额3.82亿元,比上年增长49.0%,其中实现利润总额0.94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倍。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1033元/人,增加7914元。流动资金周转率为1.54次,提高0.31次,企业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9%。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72.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40.3万平方米,下降12.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40.6万平方米,下降16.7%,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69.0万平方米,下降15.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1.92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增幅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更新改造投资1.66亿元,增长1.03倍;房地产开发投资4.71亿元,增长1.31倍。投资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 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水电建设方面:糯扎渡电站前期、李仙江梯级电站、泗南江电站、威远江电站建设顺利进行。公路建设方面:思茅至小勐养高等级公路、景谷至永平二级公路、思澜公路等一批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中国茶城”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已建成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2005年是我市投资建设领域成绩最为辉煌的一年,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环保和社会公共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