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普洱市统计局

思茅市统计局

2005年3月1日

2004年,是思茅撤地设市的第一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要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从思茅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继续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大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克服思茅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和困难,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取得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成绩,全面完成了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初步测算,200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88.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51亿元,增长8.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7.93亿元,增长12.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04亿元,增长10.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2个百分点。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2.1:29.7:38.2调整为31.1:31.6:37.3。在三大产业继续得到巩固发展的同时,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484元,比上年增加428元。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股份制经济及个体、私营经济等发展迅速。2004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城乡经济得到协调有序发展。市场物价总水平有所上扬,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3.6%,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上涨2.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8%(见下表)。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36.16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0.77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15.39万人;全年有8485名城镇登记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初结转778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已全部走出再就业服务中心,向失业保险并轨。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全市共有1236个单位的6.15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年末共有19926户、32862名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2626.7万元,比上年增长39.4%,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60726人,享受社会养老金的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为20470人,全年共支付基本养老金13687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137896人,比上年增长5.3%。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仍不够合理,支柱产业单一,县域经济发展较慢;能源紧张状况加剧,增加投资困难,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增收困难;经济运行活力不强,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仍较差,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结构调整见实效。全市按照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力促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狠抓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把“三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保农业农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2.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3%。

种植业逐步朝品种调良、效益调高的方向转换。粮食生产总体形势基本平稳,在小春减产的不利形势下,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扶持粮食生产,狠抓大春和晚秋作物种植,全年粮食总产量达81.64万吨,比上年增产1.0%。在结构调整中茶叶、油料、咖啡、橡胶、烤烟、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继续增加,加之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扬,实现了增产增收。

造林绿化与林业生产取得较好成绩。2004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44322公顷,迹地更新面积10264公顷,零星(四旁)植树305万株,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383公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1602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达28000公顷;橡胶产量1.24万吨,比上年增长1.9%;松脂产量6.97万吨,增长1.3%,护林防火取得好成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畜牧业、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市肉类总产量达8.74万吨,比上年增长8.8%;水产品产量13608吨,比上年增长9.5%。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1365万瓦特,大中型拖拉机4025台,小型拖拉机13049台,农用载重汽车1995辆,农用运输车4254辆。全年农机化投入5766.31万元,比上年增长14.0%,全市农业机耕、机耙、机播、机灌面积及机收面积不断扩大。全年农村用电量11008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5.1%;化肥施用(折纯)量4.04万吨,比上年增长9.2%。农田水利建设得到继续加强,全年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22120万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302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0.44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42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947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16万公顷,解决农村人畜饮水10.88万人、5.46万头。建成水库(塘坝)645座,其中: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254座,塘坝383座,设计总库容4.067亿立方米;建成引水工程48919件。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0.34亿立方米,其中:向农业供水9.13亿立方米,向工业供水0.62亿立方米,向城镇供水0.58亿立方米。农村产业、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37.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3%。从规模以上工业看:轻工业完成产值12.03亿元,增长31.0%;重工业完成产值16.50亿元,增长9.9%。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2.09亿元,增长32.4%;集体企业完成产值0.95亿元,增长8.9%;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产值2.46亿元,增长25.1%;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11.34亿元,增长9.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1.44亿元,下降5.3%;其他企业完成产值0.25亿元,下降0.6%。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根本性好转。全市全部独立核算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1.26%,比上年提高60.58个百分点。在构成指数的七项指标中有五项指标比上年有所改善,两项指标下降。总资产贡献率为9.22%,提高5.9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6.21%,提高4.6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31次,提高0.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14%,提高9.7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4309元/人,增加15337元。资产负债率为77.31%,下降0.3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5.24%,下降1.66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19576万元(上年为-3774万元),实现利润385万元(上年为-22318万元),企业扭亏工作取得了历史性好转。企业亏损面下降,亏损额大幅度减少,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5052万元,比上年减少171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