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普洱市统计局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73.4万平方米,增长31.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88.8万平方米,增长25.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99.5万平方米,增长22.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大力改善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4.60亿元,增长26.8%;房地产开发投资2.04亿元,增长14.6%;其他投资2.09亿元,增长30.2%,投资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是历年来重点建设投资完成最好的一年。水利水电建设方面:糯扎渡电站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李仙江梯级电站、泗南江电站、威远江电站相继开工建设。公路建设方面:思茅至小勐养高等级公路、景谷至永平二级公路、思澜公路等一批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中国茶城”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已建成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各种大型商场、超市、连锁店、集贸市场发展较快,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4亿元,增长12.1%,增幅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按销售地区分:城市实现零售额21.68亿元,增长11.5%;农村实现零售额7.66亿元,增长13.8%。按经济成份分: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3.06亿元,下降10.6%;集体及股份合作经济实现零售额2.70亿元,增长6.9%;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17.33亿元,增长22.6%;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6.25亿元,增长2.7%。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4.06亿元,增长11.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65亿元,增长15.5%;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0.63亿元,增长10.3%。

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民用汽车32285辆,货物运输量达1521万吨,比上年增长6.0%;货物周转量达15.4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0%;旅客运输量达1165万人,比上年增长4.5%,旅客周转量达15.1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5%。年末公路通车里程为15915公里。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4.17亿元,比上年增长4.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85814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7.3部/百人,其中:城市电话用户为104987户,乡村电话用户为62028户,公用电话18799部。无线市话用户达69926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6.38万户。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期对旅游的推动作用明显。全年接待海外游客2.9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99万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0.9%和5.1%。口岸入境一日游15.88万人次,下降2.0%,收入675万美元,增长14.7%;全年到我市观光旅游的国内游客148.51万人次,增长5.5%,其中:过夜游客增长34.4%,一日游旅客下降14.5%,国内旅游收入48464万元,增长1.21倍。全年旅游业总收入59081万元,比上年增长83.9%。

七、对外经济

2004年,外经贸稳步发展,外贸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4405万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出口1591万美元,增长6.4%;进口2814万美元,增长23.5%。在进出口总额中,边境贸易进出口2985万美元,增长20.0%;其中:出口470万美元,增长45.1%;进口2515万美元,增长16.2%。一般贸易进出口完成1249万美元,增长1.1%,其中:出口1116万美元,下降4.5%;进口133万美元,增长98.5%。进口主要以资源性产品为主,出口以地方产品为主。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好成绩。一年来,全市积极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改进招商方式,强化招商措施,“走出去”、“引进来”双重并举,以撤地设市为契机举办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招商引资再次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共实施各类经济协作项目46项,比上年增加8项;合同(协议)总投资达125.52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3.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7%和2.3倍。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情况良好。全市财政总收入8.15亿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0亿元,下降6.6%(同口径相比增长17.7%);上划中央“两税”2.75亿元,增长19.6%。在地方收入中增值税增长20.1%,营业税增长30.9%,企业所得税增长44.2%,农业四税下降64.3%。全年财政支出26.10亿元,增长16.3%,其中:基本建设支出下降30.9%,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9.1%,教育事业费增长20.5%,科学支出增长17.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7.7%,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4.3%,行政管理费增长19.0%。确保了工资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保证了抚恤救济、社会稳定及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

金融机构存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08.19亿元,比年初增长16.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64.06亿元,增长15.6%,企业存款28.04亿元,增长21.3%。信贷投放力度继续加大,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年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73.36亿元,比年初增长7.1%。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86.03亿元,增长17.6%;金融机构现金支出292.25亿元,增长16.0%;净投放货币6.22亿元,下降28.7%。年末市场货币流通量约为109.10亿元,增长15.9%。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险总金额321.77亿元,比上年增长39.2%。其中:各类财产险为107.33亿元,增长44.1%;人寿险为214.44亿元,增长36.9%。全年保费总收入为2.11亿元,增长46.5%。其中:各类财产险为0.83亿元,增长25.8%;人寿险为1.28亿元,增长64.1%。支付赔款0.60亿元,下降7.1%;其中:财产险赔款0.43亿元,增长13.2%;人寿险赔款0.17亿元,下降37.0%。

九、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投入继续增加,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6个,从业人员17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5人,开展课题研究50项,比上年增加27项,经费投入919.5万元,比上年增长2.04倍。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3项。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明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

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004年,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1200人,在校学生3036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6665人,职业中学在校生6240人,高中在校生16758人,初中在校生99125人,小学在校生201568人,在园幼儿27427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85.17%,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45%;成人技术培训毕业344021人,接受扫盲班培训20970人。全市10个县(区)全面实现“普六”,有8个县(区)98个乡镇实现了“普九”。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