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昭通市统计局

五、国内贸易

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5亿元,比上年增长8.68%。其中:城市6.55亿元,增长9.0%;农村22.5亿元,增长8.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下降14.3%,集体及股份合作经济增长3.15%,其它经济类型增长7.48%,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长7.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增长10.5%,餐饮业下降1.51%,其它行业增长3.5%。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完成3.69亿元,比上年增长8.53%。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生产继续较快发展,通信能力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运输紧张状况有所改善。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1901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38%。其中:公路111646.9万吨公里,增长0.7%;铁路7359万吨公里。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634万吨,比上年增长1.76%;完成旅客周转量116889万人公里,增长4.5%。全市通车里程12453公里。

邮电通信迅速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邮政比上年下降6.4%,电信比上年增长7.8%,联通比上年增长64.9%,移动比上年增长4.6%。全市固定电话达194591部,比上年增加10165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73072户,新增35433户,电话普及率为7.3部/百人。报刊发行21.64万份(期发数)。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全年协议引资162.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倍。对外开放和横向经济协作力度加大,一批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昭通。

旅游业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有所增加。全年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29.52万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214人次,国内旅游者12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648.87万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外汇收入54.25万元。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平稳运行,存贷款余额稳定增长,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货币流通性有所增强。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01.6亿元,比上年末净增9.8亿元,增长10.7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3.4亿元,比上年末净增8.5亿元,增长18.97%;企业存款余额26.2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5亿元,减少8.8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83.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1亿元,增长15.2%,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59.5亿元,比上年增长27.59%;现金支出264.4亿元,增长29.99%,全年货币净投放4.88亿元。金融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取得初步成效。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费收入17590万元,比上年增长24.93%。其中,财产保险支付已决案赔款3092万元,增长6.66%;支付人身保险赔款1544万元,增长62.9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全市年末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0.34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6所,在校学生0.35万人,比上年下降32.69%;普通高中30所,在校学生3.11万人,比上年增长17.36%;普通初中141所,在校学生20.23万人,比上年增长16%;小学2657所,在校学生77.74万人,下降1%。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65%;小学在校生巩固率98.1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67.72%。全年扫除文盲5.16万人。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和科技推广成效显著。组织实施科技试验、示范推广项目10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29项。科技三项经费达到80万元。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6.07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0.14万人,中级1.72万人,初级3.9万人,年末全市拥有独立核算科研机构2个,人员79人,有科普专兼职工作人员130人,组织实施省级科普项目84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各种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站173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831座,比上年增长0.77%,电视人口覆盖率80.75%,有线电视入户率4.34%,报刊、杂志以及图书出版的发行量不断增加。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就医条件和用药安全有较大改善。全市医院共有病床308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066人,其中职业医师2166人,职业助理医师620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22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举办各种运动会82次,参加人数92500人次。全市运动员参加全省比赛共获奖牌133枚。其中:金牌50枚,银牌48枚,铜牌35枚,为我市争得了荣誉。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209人,其中各级环境监测站5个,环境监理人员59人。坚决关停了一批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全市共投入环保经费10847万元,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有所增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人口为5150670人,常住人口5072743人。常住人口中:男性2643463人,占52.1%;女性2429280人,占47.9%。农业人口4680979人,占92.3%,非农业人口391764人,占7.7%。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增长加快,国家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水平和适当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等政策措施的落实,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97元,比上年增长5.9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310元,比上年增长5.12%;农民人均纯收入1060元,比上年增长5.8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03元,比上年增长7.8%。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3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5.5%;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9%。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业人数为4.94万人,有5.46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10.98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单位61个,床位875张,收养602人。

注:

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快报统计数,总人口为计生抽样调查推算数,常住人口为公安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项增加值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一、二、三产业按国民经济新行业分类。

3、各项指标对比基数均为《2002年昭通统计年鉴》公布的年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