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昭通市统计局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抢抓发展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胜了严重的干旱、连续两次地震灾害以及“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经济从恢复增长将步入新的一轮加速增长平台,呈现出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良好。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初步核算,昭通市生产总值(GDP)为121.26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36.1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49.67亿元,增长8.6%。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616万元,比上年增长9.79%,首次达到并突破分税制9年以来的收入水平。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51166万元,比上年增长10.5%。

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其中:食品类上涨3.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上涨7.7%,交通及通信上涨1.8%,居住类上涨0.8%,烟酒及制品下降2.4%,衣着类下降8.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下降5.4%,医疗保健下降1.7%。

就业和再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591796人,比上年增长0.5%。其中:农村从业人员2398841人;国有、城镇集体及其他单位在岗职工152786人;城镇个体从业人员36031人;城镇其他从业人员4138人。2003年末国有单位下岗职工为411人,比上年末减少38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8%,上升1.3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仍比较困难;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国有企业改革阻力和障碍较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繁重。

二、农村经济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市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下同)为49.03亿元,比上年增长3.6%。由于种植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调减9349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794公顷,粮经饲比从上年的79:17:4调整为78:18:4。粮食总产量为126.04万吨,比上年增产1.74万吨,增长1.4%。水果产量达到6.89万吨,增产7260吨,增长11.8%,,创历史新高。油料产量1.21万吨,比上年减产1.9%;甘蔗产量17.95万吨,比上年减产1.0%;烤烟生产完成了指令性计划。

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建立了优质苹果基地3万亩,实施优质蚕桑基地建设2万亩。以冬洋芋、反季蔬菜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达15.3万亩。

畜牧、水产业生产全面发展。大力发展以家禽、羊、生猪、肉牛为代表的生态养殖业。全市肉类总产量达21.18万吨,比上年增长3.9%。水产品产量2043吨,比上年增长10.27%。

林业在国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加大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力度的情况下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造林3.6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5万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有新的改善。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1599万瓦特,比上年增长10%;拖拉机9553台,增长5.7%;全年农村用电量21513万千瓦小时,增长9.0%,村通公路1094个,村通电话1061个。

农田水利建设也得到继续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49千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14千公顷。年末拥有各种水库155座,库容达52006万立方米,年内解决农村人畜饮水10.42万人、5.62万头,比上年多解决9.07万人和2.56万头。

乡镇企业平稳发展,个私经济增势强劲。全年乡镇企业营业收入448089万元,比上年增长9.51%;总产值342205万元,增长10.83%。2003年末,个体工商户达51170户,私营企业1486户,个私经济从业人员14万人,上缴税金14317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增长。全社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2.58亿元,比上年增长3.4%。实现工业增加值25.78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2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1%。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12.69亿元,下降0.5%;重工业增加值7.9亿元,增长34.7%。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7.15亿元,增长7.6%;集体企业0.13亿元,下降72.3%;其他工业完成3.31亿元,增长49.1%。

经济效益有所改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69.71%,比上年提高3.5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9.23%,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12.2亿元,增长6.18%,实现利润2.48亿元,比上年增长23.7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54亿元,比上得增长55.45%;亏损企业亏损额9157万元,比上年减亏503万元。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主要能源、原材料生产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其中:原煤、发电量、水泥、食糖、白酒、化肥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96.53%、2.3%、9.7%、19.12%、16.21%和13.65%;卷烟持平。

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克服自身规模小,建筑资质等级低的不利因素,积极参与全市经济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民用建筑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建筑业签订合同额71939万元,比上年增长2%,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27亿元,比上年下降10.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7.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全市建筑业实行投标承包的单位施工个数360个,比上年增长6.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9.1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7%;建筑企业亏损面13.6%,比上年上升2.9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0.36亿元,下降23.4%;单位工程竣工个数329个,项目投产率达6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7.36亿元,增长17.37%,更新改造完成1.59亿元,下降55.96%,其他投资及房地产投资增长明显,本年分别完成投资3.82亿元和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倍和9.9倍。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建设进度加快。通县油路全长671公里已全面完工,并于2003年6月通过验收交付使用。内昆铁路于2002年5月11日监管运营,2003年10月14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12月1日客运正式开通。溪洛渡电站金沙江右岸各项前期工程顺利推进。

全市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新增中等学校学生席位4120个,小学校学生席位9061个;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7万吨/日;城市道路扩建长度9.52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30.23万平方米;新建公路24.7公里,改建公路40公里;新增水泥生产能力20万吨/年,铅锌原矿处理能力21.9万吨/年,原煤开采50万吨/年,光纤通讯电缆200芯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