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玉溪市统计局

市场物价上涨。2004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1%;服务项目价格总水平上涨1.0%;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4.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6.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4.0%,其中化学肥料价格上涨3.7%。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外贸自营进出口额下降。2004年全市完成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1121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2%。其中:出口9949万美元,下降3.5%;进口1266万美元,下降23.0%。全市外贸出口商品为19类49种。出口上百万美元的商品13种,上千万美元的有3种。商品出口国家和地区达55个。

出口主体发生变化。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及个私、三资企业的迅猛发展,非公企业在我市对外贸易中日趋活跃。2004年非公企业进出口额达5364万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47.8%。其中:出口4501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5.2%;进口863万美元,占全市进口总额的68.2%。

旅游产业培育力度加大。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路,以“五山一村”景区景点开发为重点,着力打造“红塔山—抚仙湖”滇中旅游线。全年引团入玉工作取得新进展,团队游客比上年增加2倍。2004年全市国内旅游人数达45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7%;海外旅游者1557人,比上年增长37.2%。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8亿元,比上年增长47.2%;旅游外汇收入37.9万美元,增长25.0%。年底全市有星级宾馆、饭店44家,有国内旅行社21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4年,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44.7亿元,比上年增长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4亿元,增长22.2%。与2003年增长12.1%相比,增幅提高10.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上亿元的有五个县区,除红塔区外,今年又有四个县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分别是:江川县1.1亿元,增长34.5%;通海县1.0亿元,增长17.4%;峨山县1.0亿元,增长42.2%;新平县1.0亿元,增长27.2%。

地方财政支出38.1亿元,增长19.8%。从地方财政支出项目看,变化较大的有:基本建设支出0.5亿元,下降42.9%;企业挖潜改造资金0.7亿元,下降29.8%;工业交通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0.7亿元,增长72.7%;教育支出6.2亿元,增长37.3%。

截止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6.7亿元,比年初增加26.8亿元,增长7.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64.9亿元,比年初增加7.7亿元,增长4.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3.0亿元,比年初增加17.8亿元,增长12.3%。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7.3亿元,比年初减少1.3亿元,下降0.8%。

2004年全市保险业实现各种保费收入8.0亿元,比上年下降13.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852万元,下降2.3%;车辆险保费收入21953万元,增长44.4%。全年全市赔付支出2.0亿元,增长13.1%。其中:财产险赔付额2580万元,下降17.3%;车辆险赔付额11640.8万元,增长16.4%。

九、文化、教育、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活跃。2004年成立了聂耳音乐基金会,参加了中国魅力城市评选活动,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中国(玉溪)兰博会,加强了对外宣传,扩大了玉溪的影响。

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10%和98.69%。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发展到2657座,电视发射台及转播台922部。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学校982所(含教师进修学校8所),专任教师21479人。其中:大专院校2所、中专3所、普通高中23所、初中109所、小学663所、职业中学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市招收各类学生12.4万人,毕业学生10.8万人,在校学生39.8万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95.8%。在毕业升学率中:小学为97.8%、普通初中63.1%、普通高中82.2%。大学本专科录取率63.4%;高考录取人数比上年增加1032人。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乡镇卫生院“一无两有”建设成效明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取得进展,乡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

竞技体育成绩突出。我市选送的运动员在12届雅典残奥会上获得了3金1银2铜的佳绩,在全国农民运动会上取得了1金1银2铜的好成绩。

十、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实效。2004年以“三湖一海”水污染防治为重点,抚仙湖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杞麓湖调蓄水隧道工程进展顺利,隔河泄水蓝藻去除应急工程投入运行,人工湿地建设和入湖河道整治步伐加快;实施了“抚仙湖环湖文明走廊”工程,取缔了抚仙湖运营机动船,依法拆除了一批违规建筑,及时关停了帽天山周围磷矿开采点,抚仙湖水质总体保持Ⅰ类。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004年,全市中心城区及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47.8平方公里,城镇道路长度320公里,道路面积638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551公顷,人均8.2平方米,路灯17859盏。

十一、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事业整体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完善。年底全市有26772个单位(含个私经济)参加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13.5万人,发放养老保险金61465万元;企业参加工伤、生育保险的人员4.4万人,支付工伤保险金364万元,生育保险金287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人员10.6万人,为失业职工发放保险金4542万元;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员17.1万人,支付医疗保险金20062万元。全市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3.0万人,户数达16531户,保障资金2591万元。

2004年全市从业人员达到130.3万人,比上年增长2.0%,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达到22.8万人,比上年增长2.7%。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838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83.1%,实有登记失业人数为3588人。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4年全市年末总人口为208.6万人,比上年增长0.9%。其中:农业人口171.7万人,非农业人口36.8万人。本年出生人口24438人,死亡人口1026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在总人口中,汉族人口141.4万人,占总人口的67.8%;少数民族人口67.1万人,占总人口的32.2%。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2004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5400元,比上年增加885元,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12元,比上年增加706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3009元,人均增收421元,增长16.3%。

注:1、生产总值、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