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18 黔南州统计局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2008年共组织申报国家、省科技类计划项目71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64项),已通过立项审批(或公示)53项,获项目经费支持0.10亿元;下达各类州级科技计划项目94项,安排经费0.03亿元。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扎实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批复将三都列为国家3个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县之一,试点期限三年。2008年共评出州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继续发展。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力度,推进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开发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全州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博物馆1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解决了12个县城居民及周边地区农民群众长期听不到或听不好广播节目的问题。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2.44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3.8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8.46%,分别比上年提高0.01个和0.03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开工建设了475所村卫生室,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高。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投资0.52亿元的黔南州人民医院业务综合大楼已投入使用。全州已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1个,其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个。切实加大了艾滋病等传染病和地氟(砷)病等地方病的防治力度,完成了0.3万户炉灶改良任务,使1.5万人解除或减轻了氟中毒危害。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突破。全州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奖5项,比上年增加2项。在全省冠军赛、青少年锦标赛上获拳击、跆拳道、举重等项目金牌33枚、银牌15枚、铜牌32枚;在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上获56kg级抓举第一名、挺举第三名、总成绩第三名;在全国拳击锦标赛中获57kg级第一名,获48kg级第一名。完成了投资250万元的民康工程建设,4个网球场(其中2个室内网球场)、1个五人制足球场、2个篮球场已投入使用。80个农民健身工程场地建设正在进行之中。全民健身路径已有7条(处)器材到位。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人数达140万人。

十一、人 口

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成绩。2008年,全州人口出生率为13.95‰,死亡率为7.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1‰。年末常住总人口(常住半年及以上)为374.9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

表17  2008年常住总人口及构成情况

单位:万人

指标名称绝对数比重(%)

年末常住总人口374.99100.0

其中:城镇人口228.9261.0

乡村人口146.0739.0

其中:男性人口194.0451.7

女性人口180.9548.3

十二、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收入继续增长。2008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979.02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下降0.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092.8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8%,其中,食品类增长5.5%,衣着类增长0.1%,居住类增长23.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8%,医疗保健类增长63.3%,交通和通讯类增长68.7%,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增长3.0%。

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摄像机、空调等耐用消费品的数量保持较快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47.0%、194.0%和341.3%。

表18  200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指标名称计量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

沐浴热水器台73.53-0.6

家用空调器台17.65341.3

摄像机架5.88194.0

家用电脑台50.038.9

移动电话部157.84-0.1

彩色电视机台145.1012.5

电冰箱          台95.100.1

家用汽车辆2.9447.0

城镇居民家庭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9.98平方米。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2008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26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2%。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210.2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6%。

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大幅度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22.9%和22.3%。

表19  2008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指标名称计量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

洗衣机台40.46.3

摩托车辆32.37.3

彩色电视机台86.95.5

热水器台2.4-17.6

移动电话部63.822.9

电冰箱台20.922.3

农村居民家庭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人均住房面积为27.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8%。

十三、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年末,全州从业人员为229.1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3.3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97万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0.65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人数0.3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表20:2008年从业人员情况

指标名称计量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

从业人员万人229.170.5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万人23.361.6

其中:第一产业万人127.69-0.9

第二产业万人20.56-1.4

第三产业万人80.923.4

从业人员结构:

其中:第一产业%55.7-0.8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9.0-0.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35.31.0个百分点

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万人1.273.4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0.07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州参保企业离退休人员达到3.22万人,较2007年末增加0.29万人,增幅为9.99%。全年支付养老金(包含丧葬费、遗属生活费)3.59亿元,较上年多支付0.82亿元,增幅29.64%。人均养老金达到907元,较2007年底增加了133元,增幅为17.32%;享受失业保险待遇0.25万人,支付失业保险费0.08亿元;支付医疗保险费1.02亿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0.04万人,支付工伤保险费0.05亿元;享受生育保险待遇0.04万人,支付生育保险费0.01亿元;全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80万人,较上年末增加1.1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51万人,较上年末增加0.5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46万人,较上年末净增2.22万人(其中:城镇居民参保7.52万人,农民工参保1.2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88万人,较上年末净增0.80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2.1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7万人,较上年末净增1.7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95.05万人参合,参合率达94.41%,比2007年参合人数增加了28.9万人,参合率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6.51万人享受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144元。全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7.24万人,比上年增加9.2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