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8 凉山州统计局

旅游业发展日趋成熟,假日效应明显。我州加快了螺髻山、泸沽湖等重点旅游境区的开发建设步伐,旅游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不少游客。全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5.75%,其中,接待境外游客0.07万人次,比上年增0.0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85亿元,增长6.46%,旅游外汇收入25万美元,增177.78%。凉山以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特色享誉省内外,吸引了众多游客,假日更是旅游旺季,据统计“火把节”期间,仅西昌市就接待游客7.69万人,比上年增长55.67%,旅游总收入达912万元,增长8.29%。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2002年金融机构围绕凉山经济工作重点,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继续深化改革,努力改进信贷管理和金融服务,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支持了全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势良好。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160.92亿元,增长13.9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9.79亿元,比年初增长4.59%。各项贷款稳定增长,年末贷款余额为81.15亿元,比年初增长7.4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增长10.66%,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9.81%。不良贷款实现双降目标,信贷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赢利能力增强,全年不良贷款占比下降6.75个百分点。

现金投放适度。2002年末,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47.10亿元,现金支出357.56亿元,累计现金收支品迭净投放10.46亿元。

证券行业逐步走向正轨。2002年末,全州共有证券经营机构2个,从业人员67人。全年证券交易量13.23亿元,日均交易量0.06亿元。

保险业发展迅速。今年是实行保险三项制度改革的第一年,保险行业以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保险险种的增加及人们投保意识的增强,保费收入大幅度提高。全年保费收入1.99亿元,增长34.38%,其中:财产险收入0.72亿元,增长8.19%;寿险收入1.27亿元,增长55.65%。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额0.65亿元,增长17.01%,其中:财产赔付金额0.39亿元,增长20.14%;寿险给付金额0.26亿元,增长12.7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州继续实施科教兴凉战略,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四川省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教育先行”的宗旨。2002年末,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597所,招生数16.33万人,在校学生61.04万人,教职工3.6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12万人.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年末在园幼儿数5.74万人,比上年增0.1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46.54万人,增2.6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2.35%,比上年提高了2.00个百分点。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5.14%;小学生辍学率5.34%,比上年减少2.60个百分点。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2.5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56万人,增长14.17%。

中等教育进一步加强,各类高级中学学校(含技工校)61所,在校生3.28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8所,在校生0.52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15.85%。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普通高校3所,在校生9177人,比上年增加1039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889人,增加129人。

成人教育形势喜人。成人中等教育在校生2645人;成人初等学校在校生为6.10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校生29.03万人。

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数1.99万人,减少0.33万人;参加继续教育(教育系统)人数2.64万人,增加0.23万人。

科技产业继续发展。州级部门直属科研单位6个,全年共承担省部级和州级科研项目43个,其中州级33个;获省级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级星火计划延续项目2项;在两年一次的凉山州科技进步奖评选活动中有30项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2002年我州文化工作继续以建设文化昌明的民族文化先进州为奋斗目标,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开展了各种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全州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年演出127场,观众人数45万人次;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18个,乡(镇)文化站97个,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机构7个;农村电影“2131”工程稳步推进,全州有电影发行机构18个,农村放映单位191个,全年放映1.44万场次,观众6.4万人次。

各项文化事业成绩斐然。成功举办了“首届凉山州民族艺术节”,并颁发了凉山州政府最高文艺“索玛奖”及优秀组织奖、特别奖共83个,精心编制出版了《凉山州建州五十周年优秀歌曲选》(VCD光盘)、《凉山美术画册》、《凉山文化旅游手册》,这些都为建州五十周年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书法家周毛新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在第四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上,我州的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获一、二、三等奖共62项。全年州电影公司共译制28部故事片、科教片,其中《毛泽东与斯洛》、《宇宙与人》获得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颁发的“优秀制片奖”即“骏马奖”,在全国兄弟译制单位中名列前茅。

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全州卫星地面接收站421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9.00%,比上年提高了1.31个百分点;县、市广播电视台17个,乡镇广播站492个,村通广播率达63.7%,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3.7%,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

地方报刊印量增加。全州出版地方报纸彝、汉文版2种,总印数达1777万份,比上年增加602万份;出版地方杂志彝、汉文版2种,总印数达1.56万册,增加0.36万册。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卫生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由于卫生部门整顿卫生秩序,取消无证经营机构,全州卫生机构由上年的1466个减少到913个,病床位902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121人,其中:医生5308人,护师护士2692人。预防保健、农村卫生、中医药三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医疗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9个,卫生技术人员605人;妇幼保健机构22个,卫生技术人员347人;乡(镇)卫生院692个,卫生技术人员3633人。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全年无一例二号病报告。

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捷报频传,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基础设施有所改善。组队参加四川省第九届运动会,获金牌23枚、银牌13枚、铜牌15枚,在全省21个参赛队中,获金牌总数和奖牌总量居第6位、第9位,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代表团”称号。组织全州11名残疾人参加第五届四川省残疾人运动会,取得3金2银和5铜的优异成绩。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善,凉山民族体育场的修建、省体育局体育彩票公益金“二、一、一工程”等项目使我州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活动场所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善,州体育局也从体彩公益金中拿出62万元作为场地设计改造维修和添置全民健身路径的费用。继续全面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施行面达91%,合格率为91.4%,学校体育工作被省评为二等奖。老年体育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老年体协还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作为我州唯一一所国家青少年俱乐部的业余体校把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2002年向本省、外省优秀运动队以及大专体育院校输送人才25人。体育招生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共有48名学生被省内外大专体育院校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