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医院卫生院数269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5421张,医院卫生技术人员5863人,医生人数(执业医师)2915人,卫生防疫人员296人,医院门诊人次198万人次,医院病床实际占用总床日数58.46万日。医院病床使用率62%,孕产妇死亡率0.37‰,新生儿死亡率11.82‰。农村饮水累计受益率99%,农村医疗覆盖率达100%。建成市级疾控中心1个,县级疾控中心6个,县级血防站2个。全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232.61/10万人,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2%。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疾病综合防治工作力度加大。8871名农村特困对象受到医疗救助,1116名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得到资助。 广电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67万户,有线电视总用户达28.9万户。全市1645个村开通了有线电视,村通率达70%,其中新开通51个村,入户率达34%。年末全市无线广播电台6座,卫星收转站53座,转播卫星电视节目35套。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启动中国诗书城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中心城区重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完成了诗书城公园建设和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化系统一期工程、高压线入地、眉州大道绿化改造等重点工程,东坡外滩建设全面启动。3条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示范街改造竣工,新增绿地40万平方米。全市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达到23.0%。 经营城市取得良好效果。全年实现政府土地经营收益4.57亿元,增长76%。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性收入223万元,增长1.3倍。土地供应总面积242.4公顷,平均每公顷经营性用地收益244万元,平均每公顷出让土地收益184万元。 公用事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营运性汽车数0.82万辆,其中客运营运车辆0.27万辆。市区内公共汽车已增至15路。全年出租汽车721辆,出租车营运客运量达到1568.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7395.9万人公里。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2517万吨,其中生活用水1782万吨,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16.8万吨。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改善。加大了对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力度,“两江”治污取得较大进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190人,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59人。当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98个,完成投资1.16亿元,在建绿色工程规划项目3项,面积22平方公里,完成投资0.08亿元。环境空气质量全年有76%周日均值达到二级标准。全年清理出不法排污企业21户,强制拆除和停运12户制浆造纸企业。 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3.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全市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3个,全省批准、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试点单位2个。 十、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年末全市共有人口346.9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05.6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22万人,出生率为6.4‰;死亡人口1.78万人,死亡率为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6‰。计划生育率为93.4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46元,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940元,恩格尔系数43.3%。农民人均纯收入2969.5元,增收472.2元,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068元,恩格尔系数57%。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1341元,增长5.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4625元,增长16.1%。 居民居住环境有所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上年的26.7平方米上升到27.52平方米,增加0.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67平方米,增加1.34平方米。 社会就业状况良好。2004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开办了培训班并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982人。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4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03万人,新增参保0.8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51万人,新增参保2.19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69万人,新增参保0.72万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人数达到2.59万人,发放养老金13556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社会保险费征缴成绩显著,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16781万元,征缴失业保险费1105万元,征缴医疗保险费7212万元。 注: 1、公报中有的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05年《眉山统计年鉴》为准。 2、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