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为契机,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围绕全面、快速和协调发展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经济增长加快、有效需求旺盛、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7.6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长速度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是建区设市以来的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3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实现增加值81.2亿元,增长22.0%,带动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拉动经济增长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3.1亿元,增长13.2%,拉动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8.7:36.8:34.5调整为29.0:37.4:33.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9%、55.8%、31.3%。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得以加强。 民营经济彰显活力。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08.1亿元,同比增长23.9%,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76.1%。民营经济的涉足领域不断拓宽,从事第三产业等传统产业的比例下降,第一、第二产业比例明显增加,逐步向生产型、实业型过渡。民营经济增加值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3亿元,增长7.0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9亿元,增长38.6%,其中工业增长39.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9亿元,增长18.6%。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不断增强,企业生产经营景气度高。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32.1点和143.1点,分别比全省平均指数高出8.0点和18.1点。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二是经济外向度低,科技含量、品牌效应不够。三是经济增长的资源性约束加剧,资金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偏紧。 二、农 业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服实现总产值98.6亿元,比上年增加21.9亿元,增长8.0%,实现增加值63.3亿元,增长6.6%。 种植业丰收。全市粮食种植呈现出多年来少有的总产、单产、效益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 主要农产品产量 指 标 单 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80.7 2.7 #谷物 万吨 145.2 0.7 油料 万吨 9.3 8.7 #花生 万吨 2.7 2.0 油菜籽 万吨 6.6 11.8 水果 万吨 22.1 1.6 蚕 茧 吨 4523 4.7 畜牧业增长。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推广,畜牧业生产进一步壮大,主要产品产量继续增加。全市牧业总产值48.1亿元,增长11.5%。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7.7%提高到48.8%。 主要畜牧产品和牲畜存栏情况 指 标 单 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猪牛羊肉总产量 万吨 35.7 9.5 出栏肉猪头数 万头 476.3 8.3 牛奶产量 吨 2078 5.7 禽蛋产量 万吨 6.4 16.3 年末大牲畜存栏数 万头 16.7 2.6 年末生猪存栏数 万头 367.3 0.9 年羊存栏数 万只 22.7 5.3 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展顺利。全年造林面积9078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6401公顷,本年新封山育林面积580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1%。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1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9.4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5平方公里。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6.9万千瓦,增长7.0%。机械收获面积大幅度增长,机收面积达2866公顷,比上年增加1752公顷。农村用电量2.8亿千瓦小时,增长6.9%。化肥施用量(折纯)9.7万吨,增加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