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运输业稳步发展。岷江一桥加宽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中坝大桥、宜飞路等交通项目顺利开工。2001年末,全市村道以上公路里程已达4352公里,其中四级及以上公路2444公里。通公路的行政村已占82.78%。全年完成公路水路货物运输量1766.8万吨,增长1.1%,货物周转量95708万吨公里,增长0.7%;完成客运量9053万人,增长5.9%,完成客运周转量259521万人公里,增长13.80%。 邮电通讯业持续发展。2001年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96.2万门,当年新增交换机容量30.95万门。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0.54亿元,增长55.58%。其中:电信业务总量9.88亿元,增长52.92%;邮政业务总量完成0.67亿元,增长109.44%。电话用户总数达46.72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达16.25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9.16%,其中,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2.92%。有71.18%的行政村通电话。 六、国内贸易 2001年,社会消费品市场日趋旺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2%。其中:国有经济零售额5.74亿元,下降11.61%;集体经济零售额5.34亿元,增长10.43%;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42.09亿元,增长19.53%。 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1.61亿元,增长15.18%;餐饮业零售额10.52亿元,增长11.52%。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2001年,海关外贸进出口总额1580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6.5%。其中,出口总额6039万美元,增长31.6%;进口总额9768万美元,增长57.52%。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32个,履约132个,协议引进内资15.15亿元,合同利用国外、境外资金2664万美元,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有了新进展。 旅游业又有新的进步。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76万人次,增长15%,旅游收入7.55亿元,增长25%,旅游创汇40万美元,增长33%。 八、财政和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财政收入为27.26亿元,增长6.9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30亿元,增长2.96%。地方财政支出为30.18亿元,增长27.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60亿元,增长28.67%。 金融市场快速发展。2001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1.41亿元,比年初增加28.74亿元,增长16.64%,贷款余额144.55亿元,比年初增加14.32亿元,增长11%。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合计486.47亿元,增长19%;现金支出合计494.64亿元,增长18%。货币净投放8.17亿元,下降21%。 保险事业迅猛发展。保险公司发展到6家,保险险种增加,保险收入大幅度提高。全年保费收入3.61亿元,增长27.94%。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32亿元,增长17.47%;人身保险保费收入2.29亿元,增长34.85%。参加人身保险人数达100.39万人。保险赔付总额1.07亿元,增长15.98%。 九、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宜宾学院通过全国高评委评审并正式挂牌招生。2001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575所,在校生77.63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0.48万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生0.74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17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20.86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52.38万人。幼儿在园人数为10.14万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扫盲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至2001年,我市十区县都完成了“普九”任务。 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市场秩序进一步得到清理和规范。2001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公共图书馆9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文物管理机构6个,博物馆5个,广播人口有效覆盖率达94%,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0%。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卫生机构1737个(包括个体),病床位976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万人,其中:医生7347人,护师、护士3176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14.41人,拥有医疗床位19.16张。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参加省级以上比赛项目获奖牌共60枚,其中:金牌17枚,银牌13枚,铜牌30枚。全市有从事体育教育的职工171人,专职教练38人,业余体校9所。积极施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152万人。有718所学校、36万名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达标”活动,施行面96.5%,达标率97%。 十、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2001年,全部职工工资总额2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7%;职工年平均工资8030元,增长19.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72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增长7.4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243元,比上年增加335元,增长8.57%。农民人均纯收入2187元,比上年增加103元,增长4.94%。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3.36亿元,比年初增加15.47亿元,增长15.8%。 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围绕跨越式发展和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但环境污染形势仍较严峻。全年排放工业废水总量9146万吨,比上年增长8.99%;工业废气排放量524亿标立方米,比上年上升31.9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1.61%,比上年提高17.56百分点。 十一、人口与就业 2001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09.8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89万人,农业人口426.98万人;男性人口266.75万人,女性人口243.12万人。当年出生人口4.37万人,人口出生率8.57‰;当年死亡人口3.08万人,人口死亡率6.05‰;人口自然增长率2.53‰。 2001年末,城镇从业人员44.74万人,比上年减少11.87%;全部职工人数29.32万人,比上年下降9.17%;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10.66万人。全年安置失业人员就业1.90万人,但城镇就业矛盾仍然较突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36%;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4.1%,比上年末上升0.79个百分点。 注:1、本公报除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经济效益等指标为快年报数据,其余为正式年报数据。 2、国内生产总值、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