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8 宜宾市统计局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运输业稳步发展。岷江一桥加宽改造工程新桥部分如期投入使用。年末,全市公路里程已达3830公里,其中四级及以上公路2825公里。通公路的行政村已占80.7%。全年完成公路水路货物运输量2138.1万吨,下降13.5%,周转量99545万吨公里,下降0.8%;完成客运量11008.4万人次,增长32.3%,完成客运周转量223681万人公里,增长32.9%。

邮电通讯业持续发展。全年新增交换机容量3.85万门。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6.5亿元,增长54.8%。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2亿元,增长59.0%;邮政业务总量完成0.3亿元,与上年持平。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7.3万门,全部话机总数达26.2万部,移动电话用户达5.4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5.4%,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22.9%。农村已有63.1%的行政村通电话。

六、国内贸易

2000年,社会消费品市场逐步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24亿元,增长10.74%。其中:国有经济零售额6.49亿元,下降8.08%;集体经济零售额4.84亿元,下降7.47%;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35.21亿元,增长16.5%。

分城乡市场看: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0亿元,增长6.64%;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24亿元,增长13.43%。

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6.12亿元,增长11.54%;餐饮业零售额9.43亿元,增长10.21%。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7.72亿元,增长10.4%。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坚持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方针,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年海关外贸进出口总额10789万美元,增长52.7%。其中,出口总额4589万美元,增长19.0%;进口总额6200万美元,增长93.2%。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62个,履约103个,协议引进内资40.4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618万美元,实现了在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旅游业又有新的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53万人次,旅游收入5.5亿元,增长22.0%,旅游创汇46万美元。

八、财政和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收入23.41亿元,增长50.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9亿元,增长71.2%。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39亿元,增长45.94%。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2.67亿元,比年初增加27.98亿元,增长19.3%;贷款余额130.23亿元,比年初增加15.21亿元,增长11.8%。全年现金收入合计410.22亿元,增长22.0%;现金支出合计420.58亿元,增长20.0%。货币净投放10.36亿元,下降19.0%。

保险业发展较快。全年保费收入2.82亿元,增长8.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2亿元,增长12.0%;人身保险费收入1.7亿元,增长6.3%。参加人身保险人数达71.13万人,上升1.6%。保险赔付总额1.0亿元,增长10.8%。

九、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811所,在校生76.31万人。其中:大专学校在校生3626人,中专技术学校在校生5981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66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20.13万人,小学在校生50.90万人。在园幼儿10.54万人。7—12学龄儿童入学率99.98%。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扫盲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除屏山县外,我市九区县完成“普九”任务。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00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公共图书馆9个,文物、博物馆10个,剧场6个,广播人口有效覆盖率92.4%,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88.0%。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卫生机构1530个(包括个体),病床位9674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16.3人、医疗床位19张。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参加省级以上比赛项目获奖牌共28枚,其中:金牌7枚,银牌10枚,铜牌11枚。全市有从事体育教育的职工169人,专职教练39人,体校9所。积极施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150万人;有626所学校33.68万名学生参加体育“达标”活动,施行面91.79%,达标率99.89%。

十、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2000年,全部职工工资总额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职工平均工资6696元,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5372元,增长8.6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908元,增长5.45%。农民人均纯收入2084元,比上年增加102元,增长5.15%;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739元,比上年增长13.6%。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7.89亿元,比年初增加11.62亿元,增长13.5%。

进一步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年排放工业废水总量8392万吨,比上年上升2.12%;工业废气排放量397亿立方米,比上年上升7.01%;工业废水处理率69.63%,废气处理率77.5%,比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4.05%,比上年提高4.0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39.8%。

十一、人口与就业

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08.50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4.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34万人,农业人口427.16万人;男性人口266.05万人,女性人口242.45万人。当年出生人口5.90万人,人口出生率11.6‰;当年死亡人口3.41万人,人口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长率4.9‰。

年末,城镇从业人员50.8万人,与上年持平;全部职工人数32.3万人,比上年减少1.1万人,下降3.29%;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10.92万人。全年安置失业人员就业1.91万人,但城镇就业矛盾仍然较突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6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3.31%,比上年末下降0.69个百分点。

注:1、本公报除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农业产值等指标为快年报数据,其余为正式年报数据。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数据为公安人口年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