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全市有37.4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和550名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享受“两免一补”,全年投入资助资金2.17亿元。全市建设中小学寄宿制学校26所,新建学生宿舍2.2万平方米。消除中小学危房6.1万平方米。全市现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4所,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8所。 乐山师范学院招生3324人,在校生11717人,毕业生3223人,教职工人数1196人,其中:专任教师681人。职业技术学院招生3442人,在校学生9135人,毕业生3347人,教职工人数962人,其中:专任教师371人;各类普通小学校点932个,招收新生31254人,在校学生218719人,7-12周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03%;各类普通中学248所,招收新生61558人,在校学生179813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升学率82%;各类幼儿园322所,在园幼儿49001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1所,招收新生17538人,在校学生39953人;特殊教育2所,在校生293人。全市拥有民办教育校点310个,其中:普通中小学9所,幼儿园286所,中等职业教育15所。全市有勤工俭学基地150个。 全年市级财政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050万元,重点支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93项。争取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5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3项,争取国家和省科技项目资金655万元。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40项。 “乐山市科技创新基地”一期工程通过验收,已有8户科技企业和12个科技研发机构入驻。新创建“四川省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市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19家。7家企业被省政府列为“四川省高新技术示范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值50.35亿元、利税7.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 56.92%、144.55%。 园区企业总数达到48户。1户企业被认定为全市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户企业被认定为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建设林竹、畜禽、茶产业示范基地51个,基地面积达56911亩。 组织科技培训1400多期,培训约13万人次。清洁发展机制(CDM)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推广适用技术项目2000余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34项,29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其中:特等奖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7个。4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组织实施横向科技合作项目10项。乐山市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全年共申请专利319件,其中:发明85件、实用新型147件、外观设计87件;获专利授权158件。调解专利纠纷案件5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10个,藏书39万册。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6.56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82%。成功承办了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和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推出大型音乐歌舞剧《甘嫫阿妞》,民族集体舞蹈《诺苏惹》荣获中央电视台CCTV全国舞蹈大赛三等奖,夹江秧歌荣获全国第三届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展示大赛亚军。夹江手工造纸技艺状元杨占饶被文化部批准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成功申报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乌木博物苑被省文物局批准为四川乌木文化博物馆。建成50个农村书社和农民书屋。 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359个,其中医院76个,卫生院221个,妇幼保健院(站、所)1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卫生监督所12个;拥有卫生人员1263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920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执业(助理)医师5393人,注册护士(师)2956人;各类医疗机构实有床位9828张,其中医院6725张,卫生院2592张,妇幼保健院439张。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率206.62/10万,孕产妇死亡率41.97/10万,婴儿死亡率11.37‰。全市共有村卫生室1871个,村卫生室的卫生从业人员3066人。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26.99万人,参合率88.2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10个县(市、区)。 全年参加20个项目省年度比赛,共获奖牌147枚,其中,金牌60枚、银牌46枚、铜牌41枚。创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11所,建成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3个,市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60所。“假日体育”运动蓬勃开展。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户数115.03万户,户籍人口为352.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1.71‰。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92.20万人,农业人口260.26万人;男性人口182.63万人,女性人口169.82万人,人口性别比为107.5。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3.2%。年末常住人口336.39万人。全市城镇化率37.06%,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 表12 2007年人口数及其构成 单位:万人 指 标 年末数 比重(%) 全市总人口 352.45 100.0 其中:男性 182.63 51.8 女性 169.82 48.2 其中:0-18岁 64.32 18.2 18-35岁 92.94 26.4 35-60岁 138.48 39.3 60岁及以上 56.72 16.1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58元,增加563元,增长16.1%,人均消费支出3009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3元,比上年增加1931元,增长22.5%,其中,工薪收入为7369元,增长35.6%,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0.2%。人均消费性支出7831元,比上年增加963元,增长14.0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53.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9%。 图8 2003-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2005年为中心城区数据,2006-2007年为全市数据。) 图9 2003-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1.11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29.0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301人,减少0.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5558元,比上年增加1928元,增长14.2%。 年末全市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8.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2万人,增长11.2%,征缴养老保险费14.38亿元;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4.17人,增加4.24万人,征缴医疗保险费3.49亿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7.3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6.95万人,增加3.74万人,增长28.4%,征缴工伤保险费3881万元,其中,参保农民工4.73万人,增加0.76万人,增长19.2%,占参保人数的27.9%;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8.47万人,增加2.94万人,增长53.2%,征缴生育保险费8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