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8 乐山市统计局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20.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12亿元,增长31.3%。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304.82万人次,增长8.9%,旅游收入77.78亿元,增长31.5%;接待入境游客15.81万人次,增长31.6%,创汇2932.13万美元,增长39.0%。峨眉山景区和乐山大佛景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16.32万人次,占接待总人数的39.1%。年内新增旅游星级饭店4家,全市旅游星级饭店达35家。新增乡村旅游点5家,全市乡村旅游点达643家。年末全市旅行社38家,旅行社分社2家,国家级景区9个。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为40.42亿元,增长26.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29亿元,增长28.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4.48亿元,增长26.2%。

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7.10亿元,比年初增加58.75亿元,增长18.5%;各项贷款余额241.32亿元,比年初增加29.29亿元,增长13.8%。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88.10亿元,现金支出990.46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2.35亿元。

亿元。

全年外派劳务1808人次,增长17.7%,创全市历史新高。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155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年末拥有保险公司18家,其中人寿保险公司8家,财产保险公司10家。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6.68亿元,增长14.0%;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70亿元,增长22.4%。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60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1.11亿元,财产险业务赔款1.49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有35.5万名农村中小学生享受“两免一补”,减免学习、生活费用9825万元,有8.25万名贫困大、中、小学生受到全市各阶层的资助。实施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134个,消除中小学危房54649平方米, 7—12周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03%。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4所。全市拥有民办教育校点311个,其中:普通中小学10所,幼儿园285所,中等职业教育16所;在校学生4.03万人;教职工4000余人。全市十一个县(市、区)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32%。

乐山师范学院招生2794人,在校生11321人,毕业生2717人,教职工人数1189人,其中:专任教师676人。职业技术学院招生2706人,在校学生9456人,毕业生2090人,教职工人数899人,其中:专任教师477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3所,招生1.22万人,在校生3.2万人。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60万人,在校生4.78万人,毕业生1.51万人。全市初中招生4.65万人,在校生13.33万人,毕业生3.85万人。普通小学校点1034个,招生3.42万人,在校生23.75万人,毕业生4.54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236人。各类幼儿园324所,在园幼儿5.17万人。

市级财政安排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616万元,比上年增长31%,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项目114项。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立项23项,获得资金906万元。新创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户,全市总数达到22户。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32.04亿元、创利税3.15亿元。新认定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2户,总数达到17户。新创建省级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县1个。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星火科技培训2.3万人次。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增产值3.5亿元,带动示范区农民增收288元。完成科技成果登记32项,评出科技进步奖29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6项。3项成果获省科技奖励。组织实施横向科技合作项目15项, 安排资金170万元,完成技术对接26项。新办专利申请374件,比上年增长69%,其中发明专利144件,实用新型专利162项,外观设计专利68项。专利实施项目新增产值4.3亿元,新增利税8630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5个。全市有线电视用户43.29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8%。承办了第五届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举办了首届嘉州文化艺术节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成功申报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夹江手工造纸技艺成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35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9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卫生监督所12个。卫生技术人员1091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367人,注册护士(师)2954人。各类医疗机构实有床位9759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9231张。乡镇卫生院218个,床位2572张,卫生技术人员2404人。全年急性传染病发病率205.96/10万,婴儿死亡率11.47/‰。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54.15万人。

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获金牌28.5枚,银牌34枚,铜牌65枚,有6人次破2项全国纪录,1人次破1项省纪录。创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11所,建成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3个。全年承办全国男女手球锦标赛、全国男子水球锦标赛等全国体育竞赛6项次。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户数112.70万户,户籍人口为350.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83万人,出生率为8.10‰;死亡人口1.79万人,死亡率为5.12‰,自然增长率为2.98‰。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89.03万人,农业人口261.09万人;男性人口179.62万人,女性人口170.50万人,人口性别比为105.35。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3.0%。年末常住人口335.9万人。全市城镇化率35.67%,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599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959公里。全年新建公路685公里,改建公路582公里。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95元,增加253元,增长7.8%,人均消费支出2584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3元,比上年增加903元,增长12.2%,其中,工薪收入为6071元,增长22.8%,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3.0%,比2005年提高6.3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6868元,比上年增加445元,增长6.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52.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7%,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