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建筑业持续发展。建筑业完成总产值59.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57302元/人,比上年增长15.3%。房屋施工面积830.9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44.53万平方米。建筑业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建筑市场逐渐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5亿元,增长6.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5.4亿元,下降6.7%,更新改造投资15.6亿元,增长30.2%,房地产开发投资20.3亿元,增长17.5%,城乡集体、城乡私人及其他完成投资17.2亿元,增长8.1%。 计划投资在4000万元以上的基建技改建设重点项目74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35.5亿元,占投资完成额的49.8%,一批重大投资项目陆续完成计划投资并投入使用。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8.1亿元,增长12.6%,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75.2亿元,增长9.8%,城市零售额的增长比农村快2.8个百分点。国有集体商业进一步萎缩,全年国有、集体商业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5.5%和6.9%,私营个体商业保持旺盛增长势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0.5%和20%,所占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0.2%、30.5%上升到12%和33%。餐饮业快速发展,增幅达22.4%。城乡集市贸易稳定发展,集贸市场成交额比上年增长9.2%。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67.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旅游收入24.87亿元,增长19.3%;接待国际旅游人数4.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4%,国际旅游收入828.19万美元,增长9.5%。全市有星级饭店(涉外饭店)40家。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贸易成绩喜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引进外资项目48个,增资项目4个(外资),实际到位外资5167.46万美元。当年合同引进内资项目439个,协议引资102.93亿元,比上年增长71.7%,内资项目到位资金34.52亿元,较上年增长81.9%。2002年绵阳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7.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倍。“长虹”出口7.5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的94%。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609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962公里。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29.7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6%;水运客运周转量370万人公里,增长14.6%;公路货运周转量10.5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4.9%;水运货运周转量210万吨公里,增长23.5%;民用航空货邮运量2767.6吨,民用航空客运量11.63万人。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邮电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邮电通讯业务迅猛增长,吉通、网通等通讯公司进入绵阳后运作良好,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0.16亿元,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机用户总数达58.31万户,增长34.8%,其中市话40.39万户,增长30%,农话17.92万户,增长46.8%;移动电话用户迅速增加,年末达71.54万户,比上年增长1.22倍。网络通讯快速发展,年末互联网用户2.67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各级财税部门加大了增收节支力度,全市财政收支运行基本平衡。全市财政总收入27.04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11.66亿元,下降1.1%,基金收入1.53亿元,增长22.3%;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2.45亿元,增长16.9%,基金支出完成1.62亿元,增长22.9%。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9.68亿元,比年初增长13.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34.17亿元,比年初增长15.1%,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8.56亿元,比年初增长12.8%,存贷差为81.12亿元,比上年扩大13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79.4亿元,增长16.6%,现金支出891.4亿元,增长16.2%,货币净投放12.04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新华、泰康、太平洋保险公司扎根绵阳保险市场,促进全市保险业迅猛发展。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2591.67亿元,比上年增长3.7倍,其中寿险承保额617.30亿元,增长8.9倍,财产险承保额1974.37亿元,增长3倍;各类保险保费收入23.67亿元,增长3.8倍;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2亿元,下降37.3%。财产险增幅较大的原因主要是中国财产保险公司新增了长效险“金牛险”,加上人们保险意识增强,参保企业、个人大幅增加。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果。全年争取国家科技部和省上资金2.15亿元用于支持科技城建设,落实科技部科技攻关计划项目7项,资助资金840万元,“创新基金”项目44项,资助资金2990万元,“863计划”6项,资助资金450万元;省科技厅下达重点科技计划,立项32个,安排科技三项费用330.6万元,“星火计划”安排项目2个,新产品试制计划安排项目5个。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实施专利项目174个,新增加销售收入29.4亿元,申请专利291件,获专利权227件。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8所,招生数8916人,在校学生总数2.02万人,专任教师760人;普通中学347所,招生数10.8万人,在校学生29.39万人,专任教师1.7万人;职业中学16所,招生数6638人,在校学生1.33万人,专任教师965人;小学2186所,招生数6.79万人,在校学生42.41万人,专任教师1.94万人;幼儿园585所,招生数6.79人,在校生9.19万人,专任教师190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4%,小学巩固率99.1%;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人数1.70万人,比上年增长98.3%,普通中专招生录取7012人,比上年增长25%,职业高中招生录取6528人比上年增长8%。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四川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族艺术节”在绵阳的成功举办,以及全市群众文艺调演,各大节假日庆典,文化下乡活动的积极开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83.52万册。文化馆9家,群众艺术馆1家,文化站239个。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加强,乡广播电视站273个,广播覆盖率92.1%,电视覆盖率92.5%。全市公开发行报纸3种,报纸印数2258.98万份,公开刊物15种,印数29.7万份,地方性图书282种,印数32.39万份。 城乡卫生事业得到国家肯定。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3833个,其中医院460个;卫生技术人员1.1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4758人;床位数1.39万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33万张。2002年11月绵阳市被全国爱卫会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12月份在全国爱国卫生50周年纪念大会上市长黄学玖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市长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