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8 绵阳市统计局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体育事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蓬勃开展,并成功地承办了第二次全国体育大会,全年举办各种运动会37次,参加人数达4.2万人次,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获得金牌32枚,银牌44枚。学校体育达标实施面达到100%,达标率为98.4%。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意识增强,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全市在继续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的基础上,在环境监察、监测工作和严格依法行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达到要求。据监测:市区空气质量高于二级标准,水域功能区达到三类水域质量标准,市区环境噪声达到二类标准,空气、水、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市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7831.81万吨,处理工业废水5746万吨,工业用水重复使用量52031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6.9万吨,生活污水处理达标量2397万吨,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5.9%,比上年提高40.6个百分点。环境噪声达标面积39平方公里,用于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达到1654万元。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总人口为521.75万人,比上年增长0.3%,人口出生率为6.5‰,人口死亡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70.75万人,女性人口251.0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51.89:48.11。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412.88万人,非农业人口108.87万人。2002年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6%,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42元,增长12.8%;人均消费性支出5494元,同比增长9.9%。在消费支出中,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衣着支出等方面保持了旺盛的增长势头。广大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广开生产和就业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增长6.3%;农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1712元,增长5.6%。农民在改善居住条件方面支出增长较快。

劳动就业力度加大,“再就业工程”顺利实施。就业服务工作着有成效,年末全市各类职业介绍机构达到112家,通过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安置人员2.32万人次。全市指导帮助城镇失业人员2.46万人就业,失业保险参保职工累计达18.45万人,当年新增3.41万人。全市劳务输出达66.1万人。

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2.05万人,比上年下降2.9%,其中在岗职工31.23万人,比上年下降3%。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3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714元,比上年增长11.8%,全市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5.92万人,全年新安置失业人员1.4万人再就业。由于部分企业实行改制、破产、停产、半停产、重组等,下岗职工增多,城镇就业矛盾仍较突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43元/月,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为232.5元/月(市级),失业保险金标准为238.7元/月。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院166个,床位数3729张。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38.29万人,其中:已领取退休金的11.3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2.1万人。

注: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