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8 绵阳市统计局

绵阳市统计局

2003年3月8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机遇,围绕全年经济总体目标,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完成了2002年的奋斗目标,结束了全市经济增长连续三年低位徘徊,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农业大、小春主要粮经作物全面增产,畜牧业稳步发展;工业生产在长虹集团和部分扩张型企业的拉动下高速增长,工业经济效益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三产业持续发展;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物价平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在第二产业的拉动下,国民经济结束了连续三年低位徘徊,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比计划8%的增长速度高4.5个百分点,比上年3.8%的增幅提高8.7个百分点,比全省10.6%的增速高1.9个百分点,比全国8%的增速高4.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6.2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9.6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3.9亿元,增长11.9%。第二产业的高速增长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20.6:40.4:39,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同期下降1.1%;房地产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1.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7%,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上涨0.4%,二者差距逐年扩大已成为影响企业效益改善的重要因素。

企业景气状况处于景气区间。4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7.36,综合生产经营状况景气指数达到132.26,处于景气区间,表明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趋好的发展迹象。

科技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科技城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2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0.2亿元,增长16%,高于全市平均增长幅度3.5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59.2亿元,增长40.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亿元,增长13.1%;外贸出口总值7.9亿元,增长4.8倍;绵阳城区居民可支配收入7864元,增长13.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农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工业生产与效益还不够协调,中小企业融资难,下岗、失业人员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过快,农民增收困难等主要问题。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克服2001年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充分调动了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加之气候适宜,风调雨顺,大、小春主要粮经作物全面实现恢复性增产。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8.4亿元,比上年增长6.4%,农业增加值76.2亿元,增长5%。

大小春粮食产量全面增产。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单产提高,加之气候适宜,大小春粮经作物实现恢复性增长。

狠抓林业生产,提高绿化水平。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利用国家到位的5217万元资金,全市实行依法管护森林面积达到102.68万公顷。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全年完成19万亩退一还二荒山造林任务。全年造林面积3100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9333公顷,天保工程造林面积8380公顷,四旁植树2121万株,封山育林面积5813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4%。全年油桐籽、棕片、核桃、生漆等大宗林产品分别达1948吨、2629吨、3625吨和38吨。

畜牧业稳定发展,畜产品日益丰富。全市畜牧业以“调整结构促发展,突出重点上水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克服上年特大旱灾造成饲料粮大量减产给今年畜牧养殖带来的困难,强化技术服务,落实工作措施,积极鼓励养殖奶牛,大力发展草食型牲畜,注重提高小家禽的品种和质量,保证了畜牧业稳定发展。

渔业生产发展快。渔业生产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合理调整水产品品种结构,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渔业,大力推广养殖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扩大生产基地和加强渔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全市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4.43万吨,比上年增长11.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实有水利工程7.34万处,水利工程蓄引能力18.56亿立方米,实际供水12.65亿立方米,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323.59万亩,新增1.85万亩。全市中、低产田改造10.48万亩。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4.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农业机械拥有量持续增长,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276.27万亩,机收面积14.18万亩。农村用电量6.01亿千瓦小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市上下认真学习江阴工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市委、市政府加大了促进工业快速发展的工作力度,长虹结构调整基本到位,全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8.41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8%,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8.19亿元,比上年增长46.7%;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重点行业的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电子工业完成总产值175.23亿元,增长53.8%;机械工业完成总产值15.34亿元,增长27.6%;食品工业完成总产值26.8亿元,增长25.1%;纺织工业完成总产值8.1亿元,增长10.1%;化学工业完成总产值11.51亿元,增长23.6%;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2.42亿元,增长80.8%;建材工业完成总产值13.98亿元,增长25.5%;冶金工业完成总产值21.15亿元,增长5.9%;其他工业完成总产值23.66亿元,增长23.8%。县域工业发展不平衡,涪城区增长51.6%,高新区增长54.3%,游仙区增长26%,安县增长11.2%,梓潼增长40.2%,三台增长12.6%,平武增长51%,北川增长12.6%,江油增长14.7%,盐亭下降4.1%。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提高。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6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1.6%,盈利企业的盈利额为8.45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45亿元,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7亿元,比上年增长2.1倍。亏损面为26.8%,比上年降低3.07个百分点,。年末产成品库存50.49亿元,同比下降3.3%,产销率达到103.5%,比上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31.66,比上年提高25.2个百分点。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除盐亭、三台下降外,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