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71.0亿元,增长17.9%;竣工产值43.1亿元,增长22.6%;完成施工面积742.7万平方米,增长11.1%。 四、固定资产投资 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6亿元,增长17.5%,增速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 在宏观调控下,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支持能源、交通、通讯、工业等领域的建设,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全年基本建设投资30.5亿元,增长14.8%,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8亿元,增长13%;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9亿元,增长27.2%。全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共完成59.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62.3%,较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18.6亿元,增长25.7%。从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投资的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9亿元,下降15.9%;第二产业投资39.3亿元,增长31.3%;第三产业投资38.2亿元,增长13.5%。一、二、三产业的投资比例为1.2:50.1:48.7。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36.6亿元,增长23.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8.3%;非国有投资59亿元,比重61.7%。 全年房屋施工面积达513.5万平方米,增长17.0%;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16.5万平方米,增长19.0%。 五、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繁荣。2004年,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24.5亿元,增长14.3%,增幅比上年高1.8个百分点。餐饮业发展快于商贸。全市餐饮业收入27.1亿元,增长29.1%;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7.3亿元,增长10.7%,餐饮业比商贸增幅快18.4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升级迹象明显。住房消费保持高涨态势,与之相关联的建材、家具消费强劲增长,全市商品房销售额比上年增长37.9%,带动家具类、汽车、通讯消费继续迅速增长。 六、对外经济 我市先后参加第五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四川—澳门合作周、四川—北京经贸合作发展周、第九届中国重庆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年内新引进项目707个,新增资项目199个,到位资金41.3亿元,增长47.3%。其中,引进省外项目194个,到位资金13.3亿元,增长38.5%。优势产业招商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机械、轻工、化工、建材、医药行业到位资金分别为:6.2、4.7、3.8和2亿元,以上行业占到引资总额的47.7%。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2261万美元。全年境外劳务输出人数1076人次,增长65.5%。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合同利用外资12280万美元,增长22.3%;实际到位资金4641万美元,增长16.6%。全年新批三资企业34户。截止年末,与我市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129个,比上年增加11个。 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36010万美元,增长68.1%。其中进口总值为20025万美元,增长96.8%。全市出口商品总额达到15985万美元,增长42.1%。 七、交通、邮电、旅游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70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公里,一级公路178公里,公路综合好路率达87.5%。交通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7亿元,较上年增长1倍。其中:农村公路建设446.5公里,完成投资1.5亿元。广黄公路广汉过境段、德中公路整治工程基本完工,川陕路罗江段、德茂公路旌阳段、罗(江)绵(竹)路改建工程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取得成效,罗江、旌阳、绵竹通过了全省“通村工程”验收。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中继光缆333皮长公里,光缆长度达到3565皮长公里;新增本地电话网程控交换机5.1万门,总量达到83.6万门。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7707万元,增长11.36%。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73.5万户,增长18.9%;移动电话用户84.1万户,增长27.7%。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41.4%,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普及率19.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旅游市场繁荣。全市旅游总收入24.1亿元,增长22.1%,接待各类游客518万人次。 八、金融、保险 金融运行稳定。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23.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7.0亿元,增长25.9%。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40.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0%。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8.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8亿元,增长4.3%。短期贷款171.9亿元,中长期贷款45.4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89.1亿元,增长16.6%;现金支出913.5亿元,增长16.4%;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24.4亿元,增长10.2%。 保险市场健康发展,保险业收入大幅增加。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12家,全年保费收入9.4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4亿元,增长16.1%;人身险保费收入6.9亿元,增长3.4%。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集中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清理了闲置土地,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经营城市总收入12亿元,其中:实现土地收益10.5亿元,市政公用设施权益收入0.3亿元,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性收入1亿元。 全年售电量55.7亿千瓦时,增长13.7%,其中:生产用电49.5亿千瓦时,增长16.2%。 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213人,各级环境监测站5个,环境监测站人员83人。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7367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5.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3.2%。本年竣工工业污染治理项目42个,新增治理废水能力每日2.7万吨,新增治理废气能力每时11.1万标准立方米。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巩固“两基”成果。小学生辍学率为0.01%,初中生辍学率为1.4%。全市有小学448所,在校学生26.4万人,下降5.3%;初中学校167所,比上年减5所,在校学生14.5万人,下降5.1%。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高中学校28所,在校学生5.5万人,增长15.3%。全市普通高考报名人数13933人,比上年增长33.0%,增长率居全省第一,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全市高考录取11267人,升学率达74%,高出全省4.6个百分点,高考录取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大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市中等专业职业学校18所,在校学生为2.6万人。从1984年到2004年,全市共有8710人获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专业证。其中:2004年,全市共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专业68个,有646人获得本专科毕业证。 全年列入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112项,比上年增加13项。其中: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分别为23项、18项、71项。国家科技项目中列入国家“863”计划3项,国家攻关计划4项,国家火炬计划3项,国家星火计划8项,国家新产品计划2项,国家科技成果推广计划1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项。获四川省、德阳市科技进步奖分别为12项、34项。其中:达国内先进水平23项。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8家。年末民营科技企业52家。第六届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上,签署协议7项,协议成交金额1.8亿元。全年申请专利330件,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搏览会,4个项目获特别金奖、2个项目获金奖,并获最佳组团奖和最佳布展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