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8 德阳市统计局

十一、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稳定发展。文化艺术繁荣,群众文化活跃,成效显著。其中:我市的小品《小老乡》、评书《老先生》、书法《古人题荷花诗二首》获得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我市是本届“群星奖”作品入选四川代表队作品最多,获奖最多的地区。在四川省“星光灿烂”群文美术、书法、摄影大展中,我市篆书《无题》和摄影《乐在其中》均获一等奖,还获得2个二等奖。在共青团中央兴办的首届中国少儿艺术节大赛中,我市节目获1金2银。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德阳市公开出版的报纸2种,出版的杂志3种。光缆传输网络扩大,已拥有用户27.8万户,占全市22.0%的居民户可以收看到38个频道以上的电视节目。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健康城市建设,促进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93个。其中,医院58所,卫生院157所,门诊部54所,妇幼保健院(所)5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卫生监督所7所,医学科学研究机构1所。全市拥有医院病床10062张。年末,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307人。其中,执业医师3320人,执业助理医师1201人,注册护士2593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57个,床位3399张,卫生技术人员2659人。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体育锻炼成为人民“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全市兴建全民健身路径52条。竞技体育成绩优异。获全国武术锦标赛金、银、铜牌各1枚。有3名德阳籍运动员参加了雅典奥运会。成功举办全国“U-17”俱乐部足球比赛、全国青少年摔跤比赛、全国跆拳道冠军赛、5场全国足球甲级比赛。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人口出生率继续回落。据公安人口统计年报,全市全年出生人口2.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87‰;死亡人口2.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7‰,年末户籍人口为381万人。

城乡居民收支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500元,比上年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219元,同比增长6.1%。农民人均纯收入3257元,增长467元,增长16.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44元,较上年增长15.1%。

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9.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

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机制市场化。全年新增就业人员23730人,997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690名。全市确立了就业训练中心、职业技术学校、大中专学校、民办培训学校等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全市组织持《再就业优惠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7509人,培训后再就业4795人,再就业率63.9%。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859人,登记失业率为3.6%。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有20.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征收失业保险基金4146.9万元,基金征集率达到98%;22.1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征收养老保险基金5.1亿元;30.6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征收养老保险基金2.2亿元;12.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2.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全市纳入社会化管理的服务退休人员8.2万人,社会化管理覆盖面达98%。

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86家,共收养1123人。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覆盖人数3.6万户,7.1万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覆盖人数2.7万户,6.0万人。

说明: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德阳统计年鉴-2005》为准。2、按国家统计局的要求,自2004年1月1月起,各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其核算口径、范围、内容不变。3、公报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