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7 重庆市统计局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在稳步发展中出现新的变化。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388.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7%,其中,铁路174.3亿吨公里,下降1.0%;公路79.3亿吨公里,增长9.3%;水运135.0亿吨公里,增长10.0%;空运0.34亿吨公里,增长2.3%。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279.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2%,其中,铁路53.4亿人公里,下降1.3%;公路183.7亿人公里,增长8.0%;水运25.8亿人公里,下降17.3%;空运16.29亿人公里,增长8.2%。全社会港口货物吞吐量2840万吨,比上年增长16.0%。

邮电通信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3.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完成电信业务总量62.4亿元。全年新增本地电话用户68万户,累计达到336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10万户,累计达到270万户。截止2001年底,全市共有国际互联网用户22.6万户。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9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64.07亿元,增长19.7%;接待海外游客31.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7%,创旅游外汇收入1.63亿美元,增长18.1%。三个“黄金周”旅游人数达到1038.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80亿元。

六、消费市场和物价

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9.3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44亿元,增长9.9%,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6.8%;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89亿元,增长7.0%,占全市的43.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427.29亿元,增长11.5%,占全市的61.1%;餐饮业实现60.57亿元,增长11.0%,占全市的8.7%;其他行业实现211.47亿元,增长2.7%,占全市的30.2%。全市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地产品销售率为32.6%,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止降转升。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比上年价格水平上升1.7个百分点,改变了199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分商品类别看,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了14.0%,居住、交通和通讯价格分别上涨了2.6%和2.4%;衣着价格下降了2.6%,医疗保健、食品和烟酒及用品价格分别下降了1.1%、0.8%和3.2%。

七、对外开放

受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的影响,对外贸易增幅呈现前高后低的回落态势。全年共完成进出口总值18.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出口11.03亿美元,增长10.8%;进口7.31亿美元,下降7.5%。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达到6.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2%,出口比重达到61.7%,其中摩托车及零配件出口5.12亿美元,增长27.5%,重庆已成为全国十大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2.2%,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12.1%。蔬菜、花卉出口实现零的突破。

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项目191个,协议利用外资7.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56亿美元,增长5.0%;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设计咨询业务合同额1.15亿美元,增长20.0%,完成营业额0.67亿美元,增长15.0%。

利用内资取得好成绩。全年实际利用境内市外资金46.38亿元,其中来自东部地区资金31.14亿元,中部地区3.45亿元,西部地区11.79亿元。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26.41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其中,市级财政收入完成51.70亿元,增长26.6%;区县(自治县、市)级财政收入完成74.71亿元,增长17.4%。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完成255.9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市级财政支出完成101.55亿元,增长19.7%;区县(自治县、市)级财政支出完成154.37亿元,增长29.1%。

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294.05亿元,比年初增长20.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317.17亿元,增长21.3%;农村储蓄存款余额276.7亿元,增长17.7%;城镇储蓄存款余额1040.5亿元,增长22.3%。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871.98亿元,比年初增长15.6%,其中,短期贷款1043.84亿元,增长10.9%;中期流动资金贷款118.92亿元,增长25.2%;中长期贷款631.26亿元,增长21.3%。全年货币净回笼42.47亿元,比上年多回笼8.1亿元。

截止2001年末,全市共有27家上市公司,其中境内上市公司25家,股票市值674.38亿元。全年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8.88亿元,完成凭证式国债20.17亿元。

全年保险费收入33.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1.32亿元,增长5.3%;人寿保险收入22.40亿元,增长24.2%;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收入3.08亿元,下降10.7%。全年保险赔款额为7.9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财产保险和短期人身险赔款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人寿保险赔款1.92亿元,增长36.5%。

九、人口、再就业和人民生活

2001年全市总人口为3097万人,比上年增加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75万人,乡村人口2022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7‰,死亡率6.9‰,自然增长率2.8‰。

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2001年,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中心8.32万人,出中心9.86万人,其中再就业6.51万人。帮助指导城镇失业人员9.3万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21.09元,比上年增长7.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765.07元,增长5.3%。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有所加快。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971.2元,比上年增长4.2%。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696.5元,比上年增长11.7%;全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136.6元,比上年下降1.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75.16元,比上年增长5.7%。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2001年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和人数大幅度增长。全年享受城市“低保”已达188.53万户次、369.88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78.5%和79.9%,累计发放保障金额2.64亿元。全年已开工新建10个区县市社区服务指导中心、22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人数达到81.94万人,占全市离退休人员总数的99.5%。新建敬老院23所,改扩建69所。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1年全市继续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渝”战略,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4%,比上年提高个1.3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240亿元,增长2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5%。2001年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达29亿元。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2046件,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重庆地区专利权119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4.9%和3.4%。第三届重庆高交会成交签约166项,成交金额62.44亿元,其中合同金额11.09亿元,协议金额51.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