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7 河池市统计局

2009 2008 2007 2003 2002 2000 1999 

1999年,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我地区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党委“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的重大决策和“1234610”工作思路,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稳定和加强农业,全力开展扶贫攻坚,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整顿,增加投入,扩大内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开拓城乡市场,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37.75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70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46.08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47.97亿元,增长9.8%。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75元,比上年增加191元。

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地区上下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决战。463条4159.15公里村级公路建设在上年工作的基础上基本完成;616个行政村和异地安置点完成了地面卫星接收装置安装任务;兴建人畜饮水工程14017个,其中家庭水柜14000个,打井17口,新增解决2.30万人和2.16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改善4.81万人和3.77万头牲畜饮水状况;修建地头水柜44800个,完成水柜总容量483万立方米,可以灌溉旱地12万亩;全地区又有304个行政村通电。异地安置和劳务输出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共完成3.05万人的异地安置任务;输出劳务17.18万人,其中向外省输出劳务8万人。通过努力,年内共解决贫困人口温饱30.92万人,提前一年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任务目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企业技改和流动资金紧缺,农民增收未达到预期目标,经济结构不合理矛盾仍较突出。

二、农业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及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使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118.43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其中稻谷产量71.99万吨,增长0.56%;玉米产量39.19万吨,增长3.61%;豆类产量3.43万吨,增长5.95%。主要经济作物受播种面积调减因素的影响,产量有增有减。甘蔗产量205.73万吨,减产3.05%;油料产量3.34万吨,减产7.99%;水果产量12.91万吨,增长13.15%;烤烟产量749吨,减产51.96%;蚕茧产量4208吨,减产14.02%;疏菜产量53.44万吨,增长11.28倍。

林业稳步发展。全年造林面积4436公顷,全地区森林覆盖率4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林产品油茶籽产量15462吨,增长2.59%;油桐籽产量20158吨,增长10.39%;松脂产量2349吨,增长6.48%;八角产量1063吨,增长9.81%;板粟产量9080吨,增长40.62%。

畜牧业和渔业生产继续增长。全地区肉类总产量21.91万吨,比上年增长7.89%。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0万吨,增长7.45%;生猪饲养449.33万头,出栏232.48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4.60%和6.47%;山羊饲养166.35万只,出栏64.88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0.14%和10.43%;家禽饲养2315.19万羽,出栏1361.59万羽,分别比上年增长6.29%和11.86%;大牲畜年末存栏117.58万头,增长0.67%;水产品产量20409吨,增长6.71%。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120.3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3.9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7.08万吨,下降5.21%;农村用电量16246万千瓦小时,增长2.2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6198公顷,增长2.17%。

三、工业

1999年,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以产品和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改革整顿,继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加大扭亏增盈工作力度,工业生产运行质量有所提高。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初步成效。广维集团、德胜铝厂等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河化集团公司在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其5000万社会公众股于1999年9月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网发行,成为广西化工行业和河池首家上市公司;组建了河池运输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宜州糖业集团和河池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河池市有色工业集团与河池冶炼厂的兼并。企业正朝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105.22亿元,工业增加值37.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73%和11.79%。全地区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7%。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工业企业产值31.59亿元,下降4.09%;集体企业产值19.81亿元,增长15.80%;股份制企业产值4.85亿元,增长28.2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2.59亿元,增长12.7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值8.01亿元,增长1.56倍。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轻工业产值11.04亿元,增长24.78%;重工业产值55.81亿元,增长11.84%。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地区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5.07亿元,比上年增长6.28%;工业产品销售率达100%,比上年提高2.8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润3.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倍,亏损企业亏损额1.79亿元,比上年下降30.15%。

主要工业产品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产量有升有降。全地区全年发电量80.58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9.91%;原煤产量138.07万吨,下降38.24%;铁矿石成品矿21.52万吨,下降29.92%;有色金属矿(含金属量)44.85万吨,增长73.11%;十种有色金属8.62万吨,增长45.24%;农用化肥(折纯)8.77万吨,增长11.26%;水泥146.51万吨,增长3.49%;机制糖22.05万吨,增长24.76%;滚动轴承305.42万套,下降5.14%;聚乙烯醇2.54万吨,增长5.8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略有下降,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16亿元,比上年下降1.65%。其中,国有单位投资23.37亿元,下降3.68%;集体经济投资5.64亿元,下降3.01%;居民个人投资6.40亿元,增长5.23%。全年县及县以上单位项目建成投产率79.51%,比上年提高23.89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18.4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7.98%。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资金主要投向农业、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行业。在县及县以上投资中,农林水利投资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倍,其中水利投资1.76亿元,增长4.29倍。农林水利投资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27%上升到14.82%,提高10.55个百分点;能源投资2.59亿元,占县及县以上投资的12.38%;交通通信业投资6.08亿元,比重为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