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8亿元,增长32.7%;更新改造投资4.1亿元,增长2.7%:房地产开发投资10.9亿元,增长14.1%。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全年施工项目138个,比上年下降19.8%,其中新开工项目98个,增长14.0%。 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8亿元,比上年下降28.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9.0亿元,增长115.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6.2亿元,增长0.1%。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电力生产供应业完成投资2.5亿元,增长133.0%;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0.0亿元,增长80.6%;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2.7亿元。下降26.2%。 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进展顺利。全年18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6.8亿元,为年度预期目标的120%,其中列入投产计划的项目3个:阳阳铁路阳江站至阳江港站布枕工程基本完成,农网改造与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开阳高速公路阳江段提前两个月完工,标志着我市已融入大“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续建的项目6个:除阳西月亮湾健康度假中心因项目公司重组停工外,阳茂高速公路阳江段、Sl13线阳春南段、市人民广场、景湖花园、阳东台平联围进展良好。新开工的项目9个:阳江核电站前期项目厂区征地、办公用地和生活设施用地的补偿、拆迁工作已完成,进厂道路、水库进场道路已开工建设;阳江港3万吨级粮食码头、市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电信扩建扩容工程和湖湾华庭商住区进展超出预期:市文化广场和联通网络改造工程进展比较顺利;阳江港3.5万吨级码头和闸坡中心渔港建设进展较慢。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运输邮电业完成增加值19.7亿元,比上年增长9.9%。 运输业虽然受到非典的严重影响,但仍比上年略有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3.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6%,其中公路20.8亿吨公里,增长3.2%;水运2.2亿吨公里,增长4.5%;铁路0.1亿吨公里,增长284.4%。全年旅客周转量29.6亿人公里,增长2.5%。港口运输快速增长,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25.3万吨,比上年增长19.3%,其中阳江港货物吞吐量86.5万吨,增长26.1%。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8.8万户,比上年增长22.1%;移动电话用户52.8万户,增长53.0%;全市电话普及率45.2%。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兴邮电业务继续高速发展。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1.1万户。 六、国内贸易 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全市贸易业商品销售17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批发额88.9亿元,增长10.3%。 国内市场销售基本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66.7亿元,农村实现零售额41.4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餐饮业零售额12.5亿元,增长12.0%;其他行业零售额4.7亿元,增长2.1%。 消费层次进一步提升,十万元级消费明显启动,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成为消费热点。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6.8万平方米,销售额4.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2%和24.2%。 七、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贸易成效显著。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出口6.9亿美元,增长38.5%,创下历史新高;进口1.2亿美元,下降8.5%。 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6.4亿美元,增长43.6%,进料加工贸易0.4亿美元,下降14.5%。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全面增长。其中出口香港2.2亿美元,增长53.2%;出口美国1.8亿美元,增长45.8%;出口欧盟1.5亿美元,增长37.8%;出口日本0.2亿美元。增长6.9%。具有比较优势的五金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其中套刀0.9亿美元,增长40.2%;单支刀0.4亿美元,增长28.0%;成套刀具0.3亿美元,增长54.9%;剪刀0.4亿美元,增长24.9%;非成套刀具0.2亿美元,增长19.8%。民营经济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全年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出口1.8亿美元,增长66.1%。 在进口总额中,一般贸易1.0亿美元,下降10.3%;进料加工贸易0.1亿美元,下降12.6%;国有企业进口0.9亿美元,增长10.6%;外商独资企业进口0.1亿美元,增长74.7%;中外合作企业进口0.05亿美元,下降16.5%;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进口0.01亿美元,下降94.6%。 投资软硬环境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方式不断创新,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47宗,比上年增长56.7%;合同利用外资1.4亿美元,增长71.3%,平均每个合同协议利用外资302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5.9万美元;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3亿美元,增长31%。至2003年底止,全市登记注册三资企业248家。 八、旅游业 旅游业因非典的严重影响,上半年曾一度遭受重创,但进入第三季度后,随着非典疫情的解除而迅速复苏。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2.9亿元,增长16.1%;旅游外汇收入770万美元,增长8.5%。全市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23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其中国际游客4.3万人次,下降13.8%;国内游客230.6万人次,增长2.4%。全市接待过夜旅游者人天数322.4万人天,比上年下降4.6%,其中国际游客8.7万人天,下降11.9%;国内游客313.7万人天,下降3.8%。 九、金融和保险业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各项信贷业务健康、平稳发展。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2.7亿元,比年初增加24.7亿元,增长14.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8.1亿元,增长13.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9.3亿元,增长15.8%。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07.2亿元,比年初增加10.0亿元,增长10.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6.8亿元,增长1.8%;中长期贷款余额35.4亿元,增长24.3%。全年现金净投放5.8亿元,比上年多投放0.1亿元。 保险业务稳步增长。全市各类财产险保费收入1.36亿元,比上年增长22.4%;赔款、给付支出0.66亿元,增长4.2%。各类入寿险保费收入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赔款、给付支出0.18亿元,下降8.4%。 十、科技与教育 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综合实力有所增强。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4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成功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51家.目前全市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07家。全市专利申请量369件,授予量299件。全年有138篇科学论文获市级优秀科学论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