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6 阳江市统计局

“普九”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小学招生人数4.6万人,比上年下降10.6%,小学在校学生30.6万人,增长1.3%;普通初中招生人数5.1万人,比上年增长2.2%,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4.2万人,下降0.7%。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9.9%,小学升学率100.0%,普通初中生升学率58.9%。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稳步发展。

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全市普通高中招生人数1.2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3.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6%和14.3%;普通高中生升学率78.0%。

高等教育有所发展。电视大学、党校教育、自学考试发展迅速。我市第一所全日制高等院校阳江市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在校学生3557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名城建设全面启动,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广东省文明城市。全市现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4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档案馆8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8.6%,电视人口覆盖率98.4%。新闻、出版等事业加快发展。

卫生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在非典期间,成功实现零病例。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310个,其中医院28间;床位4261张.其中医院床位2843张;卫生技术人员5910人,其中医生2174人。县、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43间,床位1116张,卫生技术人员1810人,其中医生645人。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成功承办二OO三年全国女子篮球俱乐部联赛总决赛和中美女子篮球挑战赛。成功举办2003年中国(阳江)国际风筝会暨全国风筝锦标赛和市第二届运动会。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机构17个,人员249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8.3%。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投资2125万元。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63.1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9个,面积47平方公里。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优级等次;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36.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2.7%。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4%。年内建成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合格率100%。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巩固中提高。据计生部门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11.50‰,死亡率4.82‰,自然增长率6.68‰,完成省下达的人口计划指标,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2003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并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奖励。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59.5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但小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全市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0718元,比上年增长15.2%,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00元,增长3.7%,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1%。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和工矿区私人竣工住宅面积130.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0%,农村私人竣工住宅面积68.2万平方米,增长9.7%。

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16.2万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21.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3%和1.9%;参加工伤保险8.5万人,女职工参加生育保险5.0万人,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0.8%。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面铺开,年末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8乃人,比上年增长25.9%。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收入2.5亿兀,比上年增长45.9%。年末全市保险基金余额3.7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5间,床位875张,在院人数769人;城镇收养性老年福利机构42个,床位1281张,在院人数1044人;农村收养性老年福利机构6个,床位346张,在院人数268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巩固中提高,低保保障面扩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598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4193人。城镇社区服务和农村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地区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特定地区的GDP用行政区的名称作定语.如“阳江市生产总值”或称“阳江市GDP”。

3、本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人均生产总值、工农业产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本公报中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全部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规模以下工业是指除规模以上工业外的其他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