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6 阳江市统计局

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我市经受非典和“伊布都”台风等严峻考验,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考察阳江重要讲话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全局,坚持一手抓抗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认真抓好“六个做”,打好“三张牌",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取得了抗击非典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市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全年经济运行明显好于年初预期。据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2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增幅为6年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4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80.8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74.4亿元,增长13.9%。人均生产总值8930元,比上年增长11.9%,按现行汇率折算,首次突破1000美元,经济发展进入战略新起点。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34.6:33.2:32.2变为33.0:34.9:32.1,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6.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总水平止跌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6%,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2%,消费品价格上升0.9%。

城镇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16.5万人.比上年增长1.1%。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9.4万人,增长11.1%。建立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认真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1万个。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或得到安置4.1万人,比上年增加0.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三农”问题隐忧不少,农民收入增长较慢;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利用外资总量偏小,招商引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二、农业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118.0亿元,比上年增长6.4%。

在确保基本农田面积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上,适度调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粮经比例由上年的57.9:42.1调整为55.8:44.2。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9.1万亩,比上年减少11.4万亩,粮食总产量72.2万吨,减少2.0万吨。蔬菜播种面积90.8万亩,比上年增加5.3万亩,蔬菜产量87.9万吨,增加7.0万吨。花生播种面积36.3万亩,比上年增加0.6万亩,花生产量4.8万吨,增加0.1万吨。年末实有水果面积120.8万亩,比上年增加2.7万亩,水果总产量20.8万吨,减少0.8万吨。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更新和低改面积9231公顷,其中用材林7503公顷,经济林519公顷,防护林1180公顷。森林资源继续保持林木总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环。全市森林覆盖率52.6%。

畜牧业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1.5万吨,比上年增长5.2%;禽蛋产量0.8万吨,增长2.7%。

以水产养殖为重点的渔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年水产养殖面积62.1万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37.0万亩,增加0.4万亩;淡水养殖面积25.1万亩,增加1.0万亩。水产品产量86.4万吨,比上年增长3.1%,其中海水产品产量79.3万吨,增长2.8%;淡水产品产量7.1万吨,增长6.2%。全年渔业总产值42.4亿元,比上年增长6.5%。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91.6亿元,比上年增长25.3%。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68.6万千瓦,比上年下降1.5%;化肥施用量(折纯)8.7万吨,下降4.8%;农村用电量2.1亿千瓦时,增长19.7%:农田水利建设投资1.8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9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明显提升。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6.7亿元,增长24.1%;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09.3亿元,增长12.0%。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34.9%,拉动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全年民营工业完成产值176亿元(按全省统一口径),比上年增长17.9%,占工业总产值77.9%。全年工业用电量10.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3.7%。年末全市工业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9个。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产值14.0亿元,比上年增长33.6%:集体企业产值6.2亿元,增长36.0%;股份制企业产值37.0亿元,增长22.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21.7亿元,增长12.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值37.8亿元,增长29.0%。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五金刀剪业继续快速发展.行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现,产业链条延长,上下游企业都有所发展。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机电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水产品加工、医药化工、家具编织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调整和压缩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

工业品内销和出口保持大幅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内销工业品销售产值68.9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完成工业品出****货值43.9亿元,增长17.0%。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甚理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3.8,比上年下降2.4点。其中资产贡献率6.3%,下降0.5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11.2%,下降11.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8.1%,下降0.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5次,加快0.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4%,下降1.8个百分点;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5.4万元/人年,增长15.2%;产品销售率96.7%,降低0.5个百分点。企业盈利大幅度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额1.35亿元,比上年增长75.3%,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45亿元,下降41.39%。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全市建筑企业单位工程施工个数1281个.比上年增长6.3%;单位工程竣工个数725个,下降0.4%。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480.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9%,其中新开工面积238.6万平方米,增长3.0%;房屋竣工面积180.1万平方米,增长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