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运输邮电业增加值1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2.5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4%,其中公路20.11亿吨公里,增长8.5%;水运2.40亿吨公里,增长7.3%。全年旅客周转量29.36亿人公里,增长7.8%,其中公路29.35亿人公里,增长7.8%。阳江港货物吞吐量105.27万吨,比上年增长17.8%。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76亿元,比上年增长24%。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6.0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39.98万户,比上年增长21.21%,移动电话用户34.50万户,比上年增长26.79%。电话从城市向农村普及,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话。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兴邮电业务继续高速发展。 六、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稳中趋升,假日消费活跃,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宽,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成为消费热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0%,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59.58亿元,农村实现零售额36.9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3%和1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餐饮业火爆,全年实现零售额11.19亿元,增长12.9%;其他行业零售额21.46亿元,增长10.2%。城乡集贸市场商品丰富,成交额平稳增长。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40.4亿元,比上年增长7.16%。 七、对外经济贸易 “入世”影响初步凸现,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出口4.97亿美元,增长27.4%;进口1.28亿美元,增长94.7%。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4.48亿美元,增长25.6%,进料加工贸易0.47亿美元,增长46.2%。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全面增长,其中出口香港1.41亿美元,增长40.2%;出口美国1.26亿美元,增长27.5%;出口欧盟1.09亿美元,增长11.3%;出口日本0.22亿美元,增长29.9%。具有比较优势的五金产品出口增长更快,其中套刀0.64亿美元,增长19.3%;单支刀0.32亿美元,增长31.8%;非成套刀具0.22亿美元,增长41.8%。民营经济成为我市出口贸易新的增长点。全年具有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出口1.10亿美元,增长236.4%。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1.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9%。至2002年底止,全市登记注册三资企业214家。随着沿海高速路的开通以及我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环境的改善、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加上成功举办了第三届阳江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我市旅游业更加兴旺,尤其是假日旅游更是火爆。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67亿元,比上年增长6.4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1.08亿元,增长5.4%;旅游外汇收入710万美元,增长28.9%。全市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2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国际游客5万人次,国内游客225万人次,分别增长55.3%和16.8%。全市接待过夜旅游者人天数363万人天,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国际游客10万人天,增长63.1%;国内游客353万人天,增长20.8%。 八、金融和保险业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各项信贷业务健康、平稳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8.02亿元,比年初增加17.29亿元,增长11.4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4.71亿元,增长8.4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88亿元,增长11.61%。年末各项贷款余额97.17亿元,比年初增加7.88亿元,增长8.8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5.63亿元,下降2.06%;中长期贷款余额28.50亿元,增长41.73%。全年现金净投放5.74亿元,比上年减少0.1亿元。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全市各类财产险保费收入1.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01%;赔款、给付支出0.63亿元,增长16.44%。各类人寿险保费收入1.59亿元,比上年增长29.61%;赔款、给付支出0.20亿元,增长2.0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综合实力有所提高。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10家市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正在组建实施,申报成立了3家已经升级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全年新增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14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全市已有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56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省政府已批准成立阳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基地。全年代办申请专利425项。全年有119篇科学论文获市级优秀科学论文奖。“普九”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小学招生人数5.15万人,小学在校学生30.2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89%和0.47%。普通初中招生人数4.99万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4.3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50%和0.85%。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99.08%,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6.53%,普通初中生升学率为56.62%。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也稳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全市普通高中招收学生人数1.15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8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9.32%和19.47%。普通高中生升学率为64.9%。职业高中全年实际招生0.24万人,在校学生人数0.55万人。高等教育方兴未艾。电视大学、党校教育、自学考试发展迅速。我市第一所全日制高等院校阳江市职业技术学院共有在校学生1653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现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4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档案馆8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8.5%,电视人口覆盖率98.3%。报纸、杂志等新闻出版事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卫生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293个,其中医院27间,床位3887张,卫生技术人员5328人,其中医生1886人。县、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43间,床位1023张,卫生技术人员1693人,其中医生545人。无偿献血工作进一步加强。创建省卫生城市活动顺利通过省考核组验收,我市被省爱卫会授予“广东省卫生城市”称号。体育事业稳步发展。成功承办二○○二年全国男篮俱乐部联赛总决赛和全国翻波板锦标赛暨全国帆板冠军赛。在第十一届省运会上,全市体育健儿获金牌4.5枚,银牌10枚,铜牌9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全年全市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210次。 十一、环境保护 大力实施《广东省碧水工程计划》和《广东省蓝天工程计划》,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机构15个,人员230人。广泛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投资2638万元。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73.4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8个,面积37.9平方公里。全市建成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年内建成项目“三同时”制度执行合格率为93.8%。 |